紫禁龙楼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时间:2022-08-28 02:52:48

紫禁龙楼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萧条深秋,古柏参天,清幽环境,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走上一走,一种“枯藤老树昏鸦”之感油然而生。它的清新僻静,让我们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错觉,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别有一番韵味。

在北京清明皇家坛庙——先农坛古建筑群内静静的伫立着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与艺术以及先农坛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7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其设有中国古代建筑展,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以及临展。

不止是北京

古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与西方古建筑不同,它独特自成体系。而我们的建筑物又一直延续着中国古建类型。中国改革开放之时,百废待兴。文博专家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建一座我们自己的建筑博物馆呢?在专家们的积极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了古建筹备处。”中国人自古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有了,便开始着手解决地利的因素。“最初,博物馆选址在故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未能在故宫安营扎寨。最终得到了北京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在外坛墙已被打开,逐渐被蚕食和遭到破坏的先农坛建立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由于博物馆隶属于北京文物局,取名时便以北京命名了,但是我们的收藏、展览、研究都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对象。随着建管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的提升,特别是针对先农坛文化的认识。我们决定在延续古建筑展的同时,增添了先农坛文化展。一般博物馆基本是一个主题,然而我们博物馆则是两题并重,这也是我们与众不同之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解立红说道。

与天坛并列而行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山川坛成。”山川坛即先农坛,其为专门供奉自然神灵的庙宇。据解立红女士对于先农坛历史地位的解说,“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以农为本,重农敬农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直至今日,三农问题依然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先农坛就是古时通过敬农神表达重农敬农文化内涵的地方。回看北京建城的悠悠岁月,永乐在北京建都做城市规划之时,将先农坛设立在北京城市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由此可见其地位之重。而整个城市的中轴线也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体系,展现着‘北,左祖右社;南,左天右地’的中国传统建城理念。从古至今,先农坛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史中,还是北京发展史中都占有不可或缺一席之位。”

意外保留的稀世国宝

别过了先农坛,我们走进了气势恢宏的太岁殿。入目便是赫赫有名的“北京隆福寺藻井”。“此藻井来自明代建筑物隆福寺。它的存留是意料之外的,76年的一场地震,工作人员出于保护的缘由,将藻井拆下,致使藻井躲过了不久之后的火灾。”解立红女士说。

藻井并不是普通水井,它是一种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根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古代殿堂和阁楼会在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上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希望能借以压制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不仅如此,藻井还是古代地位的象征,一般只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使用。

末代皇后的故居

四合院可谓是老北京的象征,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众多四合院模型中,一个精致的小四合院吸引着我。“它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后郭布罗·婉容婚前宅院,坐北朝南,东西两路延伸,三进院落的东路,迎面是一字形影壁,左右四扇屏门,进西屏门即入四进院的西路院。其中广亮大门、影壁、垂花二门、抄手游廊等,样样俱全。园中更是通幽古径,清静素雅。”我想就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一个才貌双全、内刚外柔且集中国传统美德及西方思想教育为一身的传奇女人。但婉容一定想不到“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博物馆情缘

接近采访的尾声,解立红女士用一种淡然的口吻讲述了一段激情澎湃的博物馆情谊:“在过去的80年代,博物馆属于老古董,静立在社会边缘的角落。它不可能加入到时尚行列。那时的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行业,从业人员也很少,我们自得其乐的生活在这个行业中。但是也有许多人不甘于寂寞,纷纷转行。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精神的需求,以及收藏热,文物热等诸多因素,博物馆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它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焦点。现在北京已有百余座博物馆,全国有了千余座博物馆。而博物馆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从寂寞一路走到热闹,博物馆如是。我为我的行业发展感到自豪。其实博物馆是一个西方的舶来品,它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它顺理成章的走进了时尚圈。”

上一篇:我来推荐一本摄影书 下一篇:增城旅游资源与饮食文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