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经济视角下的进口贸易政策分析

时间:2022-08-28 01:52:26

基于网络经济视角下的进口贸易政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其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发展规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本文以寡占模型假设为前提,以进口关税、进口配额、产业支持政策为例,探讨了对具有网络外部性产品采取不同进口贸易政策的效果,并得出与传统产品不尽相同的结果,对政府选择干预时机和最佳贸易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贸易政策 进口关税进口配额

一、引言

网络经济是基于网络尤其是互联网而产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等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网络。作为一种较新的经济形态,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同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殊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而将网络外部性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相对较少。在开放环境下,各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产品的国际贸易来体现和实现,这样一来,贸易政策就成为国家扶持本国厂商参与网络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强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当某一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后,国际市场的运行过程将受到影响,相应的贸易政策也将有所改变。

另外,现国内外有关网络经济的研究中,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产品兼容性的决策问题。兼容性早已不再是企业的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竞争战略问题,其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的成败。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试着把网络外部性这一概念引入进口贸易政策效果分析中,并分为产品互相兼容和互不兼容两种情况,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网络经济的根本特征――网络外部性

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是网络经济的根本特征。Rohlfs(1974)提出了“网络外部性”一词,并由Katz and Shapiro(1985)的经典文献《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奠定其基础。依其定义,“网络外部性”是指当某产品的使用人数越多,则使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会越高。这种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体现出来,如计算机产业、广播电视产业、互联网、软件业、移动通信产业等。另外,Katz and Shapiro(1985)在其经典文献中分析了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对厂商之间Cournot竞争 的影响,发现与传统理论有全然不同的结果。在厂商竞争中,若产量所带来的边际网络外部性的效果大于厂商间的竞争效果,则当其他厂商增产时,特定厂商可能也会因此增加产量,而非减少产量。

三、引入网络外部性的寡占模型分析

1、基本模型

本文依循Katz and Shapiro(1985)的寡占模型设定,假设不存在收入效应的影响,且每一个消费者最多只购买一单位产品,消费者剩余来自于产品本身所带来的效用以及该产品销售数量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在单期静态的模型设定下,假设消费者对网络外部性大小形成预期,然后厂商根据消费者所预期的网络外部性大小来作产量决策,最后消费者再比较自己的保留价格(基于预期的网络外部性大小)与厂商产量决策形成的市场价格来作出购买决策。

令为消费者预期i厂商的消费者数量,而为消费者预期i厂商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大小。当n个厂商的产品互相兼容时,所有消费者面对单一的网络外部性,即,其中;当n个厂商的产品互相不兼容时,网络外部性仅包括其所购买厂商商品的预期消费数量,即,其中。假设所有消费者对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的预期为同质(homogeneous),而每位消费者的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却不同(heterogeneous),如,r类型的消费者愿意支付,式中的为消费者根据预期的网络外部性所愿意多付出的价格 。令i厂商产品的价格为,则r消费者的剩余可表示为:

(i)

由于产品的同质性,两个公司i和j只有在以下条件成立时才会有正销量,即:

(ii)

定义,只有的消费者才会购买,也就是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介于与A之间的消费者将会购买某一厂商的产品,即得知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为,得出需求函数如下:

(iii)

2、网络外部性对寡占模型结果的影响

现依循上述基本模型,假设本国与外国各有一家生产具替代性产品的厂商d(domestic)和f(foreign),由于产品互相兼容或不兼容的设定会影响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并进而影响厂商间竞争的结果,因此分以下两种情况分析。

(1)产品互相兼容

当两国产品互相兼容时,两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同为,其中 。则两国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在传统不具网络外部性的Cournot数量竞争模型中,若需求为线性且边际成本为固定,则两国厂商的反应曲线必为负斜率。但当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时,反应曲线会出现正斜率的部分,如下图描绘,并且这样会出现两种情况的均衡,如图所示:

由图1(a)和图1(b)可以发现,当产品互相兼容时,均衡点既有可能出现在反应曲线为负斜率的部分(),也有可以出现在正斜率的部分(),这可以解释为受到边际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当国外厂商增产带来的边际网络外部性的效果不足以抵消厂商竞争效果时,国内厂商会减产;而当国外厂商增产带来的边际网络外部性的效果大于厂商竞争效果,本国厂商也会增产。

(2)产品互不兼容

当两国产品互不兼容时,两国厂商面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和。则两国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以上两式即本国和外国厂商的反应函数,另外,两国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成立。本国厂商和外国厂商的反应曲线的斜率分别为:

如图描绘所示:

图2中,b点为稳定的均衡点,此外a点和c点也是可能的稳定的均衡点,表现为独占均衡。其意义在于:产品互不兼容时,若某一厂商已占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则其带来的巨大的网络外部性效应,将使得其竞争厂商无法存活,因而独占市场。

四、引入网络外部性的进口贸易政策分析

政府在本国市场上扶持本国厂商的政策空间较为广泛,且更易实行。根据政策对象的不同,这类政策一般分为国内保护政策(如进口关税、配额等)和国内支持政策(如研发补贴、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

1、进口关税

在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对本国政府向国外厂商征收进口关税的效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以从量税为例,设为t,同样分产品互相兼容和互不兼容两种情况来分析。

图3(a)表示当产品互相兼容时征收关税对负斜率均衡的影响,均衡点由点向右下方移至,解释为关税使得外国厂商减产,而均衡处于边际网络外部性较小的部分,国内厂商增产;图3(b)表示当产品互相兼容时征收关税对正斜率均衡的影响,均衡点由点向左下方移至,解释为关税使得外国厂商减产,而均衡处于边际网络外部性较大的部分,国内厂商减产。

综上所述,当产品互相兼容时,在Cournot数量竞争下,征收进口关税必然会使得外国厂商减产,但对本国厂商产量的影响并不确定。

(2)产品互不兼容时

征收进口关税后,(8)式的国外厂商利润函数则应为:

(11)

此时国外厂商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成为:

(12)

实现预期假设下,新反应曲线的斜率为:

,则有 。如图描绘:

图4表示当产品互不兼容时征收关税对均衡的影响:(1)当原均衡点为b点时,征收关税后均衡点将移至d点,外国厂商减产,本国厂商增产,与传统产品情况类似;(2)当原均衡为e点时,征收关税会使得外国厂商退出市场,最后的均衡为c点;(3)当原均衡为a点(外国厂商独占)时,若关税不高,外国厂商产量会减少但仍可独占市场,若关税够高,国内厂商也有可能进入市场。

综上所述,当产品互不兼容时,在Cournot数量竞争下,征收进口关税必然会使得外国厂商减产;外国厂商产量不高时,低关税也可能使得外国厂商退出市场;外国厂商独占市场时,较高的关税才会抵消部分网络外部性而使国内厂商有机会进入市场。这一点对政府选择干预时机和最佳关税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进口配额

同理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政府采用进口配额保护国内厂商时,也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结果。当产品互相兼容时,较高的进口配额会使国外厂商减产而本国厂商增产,与传统产品的结果类似;而较低的进口配额,必定限制国外厂商的生产,但由于产品互相兼容则整个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因此减小,反而造成本国厂商减少产量,这样则违反了使用进口配额政策的初衷。当产品互不兼容时,即使比自由贸易情况下进口量更少的配额数量也可能不会用尽,使得配额的效果未能实现。

3.国内支持政策

在战略性贸易政策视角下,世界各国通过国内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来支持国内厂商,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们可以看到,当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一国可以通过本国产业支持政策就可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很多情况下,由于网络外部性可以跨国传递,国内厂商增加产量,同时会使得国外消费者对该产品网络规模的预期扩大,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当两国厂商生产的产品互不兼容时,在给定预期网络外部性情形下,对国内厂商提供任意水平的补贴,都将增加国内厂商的产量,而更大的产量水平将使得消费者对国内厂商产品的网络规模有更大的预期,同时降低对国外厂商网络规模的预期,这都会影响国内产品的出口需求和外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如此,政府的补贴行为将同时在国内及国外市场上对本国厂商提供帮助,并损害国外厂商的利益。

正是因为这样,再加上WTO在国内支持政策上的限制较少,因此各国对本国网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产业国际竞争背后的国内支持随处可见,最多的是政府对生产具网络外部性产品的厂商的巨额研发补贴和政府采购政策。例如美国,可以说美国IT产业的发展最初全靠美政府的采购政策和战略防御需求计划;还有我国在文字处理软件方面也曾专门出台过购买国产软件WPS的有关规定,并从2004年开始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别增加了WPS的考核内容。

五、总结

在传统寡占贸易模型中,当政府对外国厂商征收进口关税,只存在厂商间的竞争效应,即关税必使国内厂商增产和外国厂商减产。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考虑了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后,在边际网络外部性效果和厂商竞争效果的共同影响下,则有:当产品互相兼容时,只要其边际网络外部性够大,征收关税反而会使得国内厂商减产;当产品互不兼容时,当外国厂商产量不高,征收关税可能使得外国厂商退出市场。就配额而言,则有:当产品互相兼容时,较低的进口配额可能反而使本国厂商减产;当产品互不兼容时,即使比自由贸易情况下进口量更少的配额数量也可能不会用尽,配额的效果不能实现。就研发补贴、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国内支持政策来说,国内外产品互不兼容时,对国内厂商提供任意水平的补贴等支持,将同时在国内及国外市场对本国厂商提供有利帮助,并削减国外厂商的利益。

以上分析探讨了对具有网络外部性产品采取三种进口贸易政策的效果,得到的结论都与传统模型下的结果不尽相同。这说明产品是否具有网络外部性,对进口贸易政策的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目前网络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发展规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若今后能将网络经济的课题与策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相结合,相信是未来值得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Katz M,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424-440.

[1] 王家聚. 新经济下的网络外部性[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2] 吴成兵. 信息经济下的网络外部性研究[J]. 商业时代, 2007,(15).

[4] 刘展, 陈宏民. 网络外部性下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策略[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42(11).

[5] 吉宏伟, 吴立明, 孙武军. 网络经济中企业产品兼容性决策分析[J]. 系统管理学报,2007,16(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零售商对于客户主导的团购的认同度分析 下一篇:吉林移动手机办公系统模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