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8 11:20:27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摘 要】 近年来,中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的研究,也已经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学者的关注,并在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笔者就该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和展望综述如下。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中医药治疗;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o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炎性病变。该病临床表现以多系统损害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多形性皮疹、日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炎、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多呈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与缓解。其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70~100人发病。男女之比为1∶5~1∶10,发病高峰在15~40岁生育期。另据美国的1份调查表明,在18岁以上的女性中,每10万人中有372例SLE患者,估计每10万人中每年的新发病患者为1.8~7.6例[1]。

1 病 名

SLE的现代医学病名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古籍无此病名,仅见类似相关疾病的描述。《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记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清,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描述与SLE皮疹、关节痛、发热、出血、口腔溃疡等表现极为相似。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相关。按照临床表现和感受病邪部位分类,出现皮肤红斑为主的,命名“阴阳毒”“蝴蝶斑”“鬼脸疮”;出现五脏受损(心悸、气短、乏力)为主的,命名“心悸”“心痹”;出现多关节疼痛为主的,命名“痹证”;出现咳喘为主的,命名“咳嗽”“喘证”或“肺痹”;出现抽搐、痉挛为主的,命名“痉证”;出现胁痛为主的,命名“胁痛”“肝痹”;病变累及到肾脏,出现全身水肿的,命名“水肿”“肾痹”;SLE病变晚期,损及五脏,气血阴阳亏虚,命名“虚损”“虚劳”[2]。

2 病因病机

众多学者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各个医家产生“肾虚论”“痹证论”“火毒论”“五脏虚损论”等认识,百花齐放。艾儒棣等[3]认为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肾虚则五脏六腑皆不足,SLE的主要病因是肾虚,以肾阴虚为主。季德兵[4]认为风寒湿邪为SLE的病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导致经脉气血不畅,痹阻脏腑经络组织。赵智顺等[5]认为SLE的发病与肝肾不足、阴血耗损有关,主因是火毒之邪。时水治等[6]认为虚是发病之本,瘀是病理基础,热是促进因素。沈丕安[7]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提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真阴不足,血热淤滞,经脉痹阻,津液暗耗”,拟定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清热通络。目前,一致认为SLE的病理机制体现在“正虚邪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个方面,其中,“肾阴不足、邪伏阴分”是基本病机[8]。

3 治 疗

3.1 辨证论治

3.1.1 诱导缓解期 本病辨证分型多为热毒炽盛证,众多医家达成共识。郝平生等[9]主张活动期本病证多辨型为热毒炽盛型,以标实为主,急则治其标,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为主,方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水牛角、生石膏、玄参、牛蒡子、生地黄、紫草、金银花、牡丹皮、半枝莲、连翘等。刘书珍等[10]将本病分为3型(3期)施治,急性活动期为热毒炽盛证,治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主,采用二花四黄汤加减,药用金银花、野、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杨晓砚等[11]治疗本病活动期,治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为主,采用补肾扶正解毒汤加减,药用黄芩、半夏、陈皮、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重楼、红花、益母草、赤芍、白术等。赵家云[12]将本病分为4型,其中活动期为热毒炽盛型,药用生地黄、柴胡、黄芩、半枝莲等。路福源等[13]治疗活动期SLE热毒炽盛型,用自拟清解通络汤,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3.1.2 维持治疗期 北京中医医院王萍[14]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SLE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有很大优势。临床可分热毒炽盛、阴虚血瘀、气阴两伤、肝郁血瘀、脾肾两虚5型论治。热毒炽盛证,药用水牛角粉或羚羊角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芦根、石膏、金银花等;阴虚血瘀证,药用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当归、赤芍、茯苓、连翘、银柴胡等;气阴两伤证,药用太子参、沙参、黄芪、黄精、玄参、石斛、玉竹、当归等;肝郁血瘀证,药用柴胡、当归、赤芍、生地黄、枳壳、金银花、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等;脾肾两虚证,药用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熟地黄、鹿角胶、菟丝子、仙灵脾等。郝平生等[9]认为缓解期多见阴虚内热、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合营为主,给予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首乌、熟地黄、山药、茯苓、丹参、地骨皮、秦艽、白鲜皮、炒枣仁、钩藤、签草等;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肾阳、健脾利水为主,给予肾气丸、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黄芪、泽泻、党参等。袁兆庄[15]认为,SLE患者的体质多属阴虚内热,外邪是诱因,因此治疗主要予以扶正培本、滋阴清营,给予滋阴清营汤,随证加减。脾虚加用人参、生黄芪、白术、茯苓等,热重加用羚羊角粉、知母、生石膏等,肾阳虚加用桂枝、淫羊藿、仙茅等,风湿痹阻加鸡血藤、秦艽等,血虚加熟地黄、当归等。榻国维[16-17]认为,SLE的主要病机是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基本证型是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法是治疗SLE基本法则,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研制了滋阴清热胶囊(由山茱萸、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青蒿、甘草等组成),配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活动期SLE(阴虚内热型),有效率占91.60%。众所周知,后天之本是脾胃二脏,治疗过程中保护脾胃相当重要,如胃阴虚的患者加服益胃汤,脾胃气虚的患者可加服四君子汤等。

3.2 草药单体

3.2.1 雷公藤 雷公藤通过扩张血管、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抗炎、改善微循环和类激素样的作用,使ANA转阴、尿蛋白转阴、免疫球蛋白下降、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改善贫血[18]。但是毒副作用大,有停药“反跳”现象,临床上应酌情使用。

3.2.2 白芍总苷 临床医家帅宗文等[19]研究证实,白芍总苷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疗效显著,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

3.3 专家临床经验

3.3.1 黄芪生脉二至丸 临床上运用黄芪生脉二至丸(方药组成:黄芪、西洋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五昧子、炙甘草)的医家李文广[20]治疗18例SLE患者的有效率占94.40%。

3.3.2 三黄固本汤 临床上运用三黄固本汤(方药组成:黄芪、黄精、熟地黄、当归、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桑椹)的医家黄莺等[21]配合激素治疗30例SLE患者的有效率占90%。

3.4 中医药外治 临床以皮肤红斑、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较多,口服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针灸、中药熏洗、外敷等辅助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解除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5 中医药优势 本病诱导缓解期、维持治疗期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小剂量硫唑嘌呤(AZA)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可逆性血液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和继发感染。血液系统损害以白细胞减少为主,多发生在用药之后,且AZA联合激素治疗,白细胞减少延迟出现。胃肠道反应症状轻,停药或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继发感染以病毒、结核、沙门菌属及真菌感染多见[22]。国内曾有报道称大剂量环磷酰胺(MTX)导致骨髓抑制[23]。张细凤等[24]研究发现,临床1例患者首次使用CTX即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同时伴发感染。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有较强免疫作用的、抗增殖活性的异唑类免疫调节剂,其不良反应有腹泻、肝脏酶升高、脱发、皮疹等[25]。另外,目前对SLE正规诱导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长期缓解,维持治疗期仍需要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常继发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股骨头坏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陈凯等[26]研究显示,在减少激素用量及不良反应、维持疗效方面,中医药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SLE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而且在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减撤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4 展 望

目前,SLE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而其治疗受到限制。同时,在治疗方面,中医药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完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个人经验确定,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加入一些规范的量化评价指标;单味中药和复方的临床药理实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需要制订统一的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及时吸纳现代医学中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等学科对本病的研究成果,加强中药单体和复方的临床药理研究,以全面提高中医药治疗SLE的水平。我们相信,通过众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会研究发现更加有效、适合临床的中草药复方和单体,SLE的治疗前景会更加广阔。

5 参考文献

[1] Sabahi R,Anolik JH.B-cell-targeted therapy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Bio Drugs,2008,22(4):239-249.

[2] 刘晓微.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证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8,28(2):105-106.

[3] 艾儒棣,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2:95.

[4] 季德兵.滋阴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红斑狼疮2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10.

[5] 赵智强,周仲英.从阳毒辨治红斑狼疮[J].中医药学报,1998,26(4):18-19.

[6] 时水治,李建生,张志礼.辨证论治配合金龙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3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0,19(3):34-35.

[7] 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8.

[8] 石建,冯丽.谈中医体质学说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防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8,10(8):23-24.

[9] 郝平生,艾儒棣.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42(5):28-29.

[10] 刘书珍,刘广西,刘三运.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 (11):994-996.

[11] 杨晓砚,刘晓亚.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7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3):43-44.

[12] 赵家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2):1707.

[13] 路福源,付澄洲.系统性红斑狼疮60例辨证体会[J].包头医学,2004,28(3):29.

[14] 王萍,张广中,王禾,等.养阴益气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2):79-82.

[15] 时水治.袁兆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4,23(6):332.

[16] 吴元胜,范瑞强,胨红.榻国维教授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举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3):246-248.

[17] 查旭山,范瑞强.榻国维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2例[J].新中医,200l,33(8):3l-32.

[18] 秦万章.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现状的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2):884-885.

[19] 帅宗文,徐建华,魏伟,等.白芍总苷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初步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7):441.

[20] 李广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8例[J].四川中医,2004,22(10):83.

[21] 黄莺,李春霄,赖劲东,等.三黄同本胶囊治疗阴虚内热型SLE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lL-8、IL-10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9,27(2):90-91.

[22] 侯志铎,肖征宇,曾庆徐,等.小剂量硫唑嘌呤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12(2):116-118.

[23] 史群,唐福林,刘瑞华,等.每周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体会[J].风湿病学杂志,1996,8(1):77.

[24] 张细凤,刘炬,李学勇,等.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不良反应报道[J].江西医药,2011,46(9):831-832.

[25] 王美玉,何敏华,王佳,等.来氟米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1,9(1):182-183.

[26] 陈凯,姜春燕.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0):636.

上一篇:周期注水在水驱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痹康合剂联合甲氨蝶呤和美洛昔康分散片治疗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