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浅析

时间:2022-08-28 11:16:5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浅析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顺应时展潮流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要走全面可持续的生态文明道路,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规律;永续发展;环境保护;文明理念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党的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

(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没有纯理论的系统性的文本论述,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大肆批判和对资本主义裸的金钱关系的揭露,从而来憧憬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思想中体现和阐述出来的。比方说在他们的文本当中,一方面,恩格斯在告诫人类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另一方面,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憧憬中强调“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的达到了他们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两种社会形态的描述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关注经济的增长,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不可否认的是,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反省和认识。开始抛弃“”式的发展模式,强调人类解放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共同富裕,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这一时期,从国家政策层面把生态问题纳入了制度化的治国领域,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在党的十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性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绿色的希望”。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性任务

(一)培养生态意识

首先,在思想理论认识上,有效开展公众性的全民环境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提高认识。环境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提倡公民从自身做起,形成全社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让积极健康的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其次,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影响力。立法部门应当创建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法制度,使得环境保护具有预知性。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公众揭发各种社会环境破坏行为,杜绝“少数人发财,民众受害,全社会埋单”的现象再三出现。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不合格发展模式。再次,在环境政策上,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中制定实施绿色环境经济政策。

(二)推进生产领域的生态平衡

首先我们应该淘汰落后工业,清洁生产方式,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调整城镇功能建设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应当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方面大力节约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其次,以“适度生产,合理消费”来引领人类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倡导人们合理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再次,开阔创新,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展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农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综上,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环境教育编辑部.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研究,2012(4).

[5]王雨辰.论作为环界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和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理论[J].道德与文明.2008(4).

上一篇:立足化学教学开展生命教育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