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时间:2022-08-28 10:55:49

基于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逐步建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稳定企业发展,正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文章从工作流程标准化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通过对标准的设计、具体的执行、控制与监督以及持续改进四个步骤详细介绍了企业实施工作流程标准化的过程,为企业采用制度控制系统模型建设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 工作流程; 准化; 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这套体系自2011年起分别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沪深两地主板上市公司以及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依次分步推进执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正成为保障各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内部控制模式有:制度控制系统模式、评价控制系统模式、预算控制系统模式和激励控制系统模式。这四种控制模式各具特色,在控制方式、目标、优势、障碍和环境方面有所不同,其区别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四种控制系统模式各有优缺点,其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的选择,即控制方式的选择要与自身的环境相适应。基于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现状,大多数企业还是适合采用制度控制系统的模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在采用制度控制系统建设企业内部控制中呈现出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来,经常发现管理中出现了某种问题,于是相应地出台一个制度来规范。这种“救火式”制度的制定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企业未来风险的考虑不足而只能防范已发生过的风险。有的企业不同部门独立制定本部门需要的制度没有从企业全局统筹制定内控制度,从而容易出现制度本身互相打架现象。因此,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言,如何考虑制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企业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和形式规范,具体包括制度的编号、格式、分类、内容、审批程序、执行及其他应注意事项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约束。

(二)内部控制制度文字描述性东西过多,而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较少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文字性材料,较少使用工作流程图及配套表格进行清晰说明,因此,对于企业制度执行人员而言容易凭个人的经验和个人理解来做事。对于企业新员工而言则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和熟悉岗位流程,在工作初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而一套完整的企业制度除了包括文字性材料来支撑还需要使用工作流程图及配套表单进行支撑。通过工作流程图的清晰绘制使企业每个员工能够清楚地知道企业办事程序、涉及到的部门、岗位、人员及具体制度,从而能将好的经验固化下来,也能从这些流程图中较容易地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和风险点,从而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内控制度有章不循,执行流于形式

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停留在书面上,真正用在实践中的却非常少。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的很多问题案例往往是企业制度有明文规定却未能遵照执行的,而不是因为制度缺乏规定。对于企业内控制度有章不循,执行流于形式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制度本身制定得不合理,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自身状况;二是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企业制度本身没有及时修改,从而使得制度不被执行;三是缺乏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企业内部没有很好的监督制定的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也没有制定针对没有有效执行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案。因此,企业一方面需要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执行力,不能为制度而制度。

三、从工作流程标准化入手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工作流程是指为实现一定业务目标和价值的活动或者过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工作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经营的产品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复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标准”的定义方面,GB3935.1―1983标准化基础术语和GB/T20000.1―2002《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分别给出了定义。其中GB/T20000.1―2002的定义如下: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对潜在问题和现实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条款的活动。

企业导报,2010(1):250-251.

上一篇:基于弗兰霍尔兹的人力资源货币性计量的修正 下一篇:Excel在多期资本限量决策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