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悠韩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时间:2022-08-28 05:14:55

韩悠韩的儿童歌舞剧创作

编者按:抗日战争时期,韩国音乐家韩悠韩在中国参加抗日、爱国活动,并投身于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担任过陕西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的班主任。在这过程中他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丽娜》、《乐园进行曲》、《小山羊》、《没有家的孩子》、《胜利舞曲》等五部儿童歌舞剧,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还创作了其他许多音乐作品。本文主要根据收集和发掘到的新资料,分析这五部儿童歌舞剧的音乐特点,论述它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新型歌舞剧”《胜利舞曲》的结构比较庞大,艺术上也更为完整,演出的机会也最多。由于剧中有一个日本鬼子戴着鬼脸面具跳舞的场面,因此初演时叫做《鬼舞》,后来才定名为《胜利舞曲》。

在儿童歌剧团首次公演《说明书》第8页上,有《鬼舞》情介绍》一文:

这是一部象征的儿童歌舞剧,作者以适度的意念和思想体现出活的形象,贯穿着强烈的战斗情调,再融合着中国农村朴素的音乐和东方优美的舞姿,构成了我们抗战中的民族艺术。

本剧的剧情是一幅难以具体形容的壮丽、连续的画图,凭借着音乐和舞蹈的感人力量,把一场壮烈的民族斗争的灵魂浸透八你的心灵,它将激起你对祖国更多高贵的爱。

关于这部歌舞剧的创作、导演人员,《说明书》的同一页上写道:编剧、作曲:韩悠韩;导演:韩悠韩、范里;舞蹈:范里;作词:李嘉、凯弟

这部歌舞剧的演员较多,共有48人(乐队除外),《说明书》上列出了演员名单如下:

村女:郭景文、袁凤英、钱瑞贞、金玉华等10人:农夫:吉荣德、司清朝、何文超、茹德光等10人;祭者:唐玉兰;鬼:杜梦山;护士:萧彦芬、孔祥琛、赵怡然、刘忠等12人:士兵:张宇文、梁文亮、唐崇仁、吉光荣等12人。

1942年11月,陕西第二保育院为欢迎“英国议会访华团”专门为他们表演了“歌剧《胜利舞曲》”,节目单上罗列的曲目共6首:

A,《农村舞曲》:B,《中国舞曲》;c,《缝衣曲》;D,《胜利圆舞曲》;E,《报仇雪耻在今天》;F,《血祭国旗》。

其中第一曲《农村舞曲》(李嘉词)是剧中村女们跳舞时所唱,它简直就像是一首中国北方民间的“对花”歌曲,羽调式五声音阶的曲调,洋溢着中国民歌的纯朴与芬芳,富于幽默感。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韩悠韩对于中国民间音乐具有非常灵敏的感觉,非常善于抓住民间音乐的核心特点。

第二段音乐《中国舞曲》是一段具有北方秧歌风格的粗犷的舞曲,乐队演奏,没有歌词。

第三曲《缝衣曲》(凯弟词)的旋律绵长舒缓,一群村姑在为抗日将士缝制衣衫,她们边缝边唱,边唱边舞,是一段七声音阶羽调式的民族风格旋律,一字多音,一唱三叹,极富民族特色。诵唱此曲,令我不能不佩服韩悠韩对掌握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敏感力和模仿力。

第四段音乐是3/4拍子的轻快活泼的《胜利圆舞曲》(凯弟词),由一群白衣护士边唱边舞,充满了对伤员的爱戴和对胜利的信心。五声音阶的旋律,悠扬而活泼,乐谱上写着:“这场白衣少女的圆舞曲具有现代新歌舞的风格。”与其他各段音乐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五段《报仇雪耻在今天》(李嘉词)是一首民歌风格的进行曲,坚定而热烈,还采用了民间歌曲中“垛句”(民歌中将曲调的某一片断作不断重复,形成字多腔少、节奏紧凑、情绪热烈的乐句)的手法,这体现出韩悠韩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熟悉和了解已经达到了比较深的程度。

最后一曲《血祭国旗》是一首雄壮的合唱曲,由全体表演者共同演唱,它乐观地预示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这里形成了全剧的高潮。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胜利舞曲》在韩悠韩的儿童歌舞剧作品中显得最为丰富和完整,体现了韩悠韩音乐创作的充沛才能。他的遗物中还留有为《胜利舞曲》演出而编配的乐队总谱的30页手稿,谱子上所用的乐器和《说明书》上标明的“管弦乐队”中的乐器是相对应的。下面的照片是总谱手稿中的一页:

从这份乐队总谱中可以看到韩悠韩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五线谱下方印着:“韩国光复军第五支队宣传组制”。一个支队的宣传队还专门印了五线谱总谱纸,这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很少见的现象。

《胜利舞曲》在韩悠韩的歌舞剧作品中影响最大。除了它多次演出之外,它的一些插曲还在当时重庆出版的《新音乐》月刊上发表,如其中的《农村舞曲》就发表在1942年2月出版的《新音乐》第四卷第一期上,这也加强了《农村舞曲》的流传。

结语:韩悠韩儿童歌舞剧创作的历史贡献

从我收集到的史料来看,韩悠韩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一共有以上五部。这些作品都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音乐史的珍贵遗产。它们继承、发展了黎锦晖在20年代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传统,使中国的儿童歌舞艺术在抗日战争年代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韩悠韩在儿童歌舞剧表演的处理上还有自己的设想。他在《我怎样编导这三个歌剧》一文中写道:“我在导演过程中采用了‘戏剧管弦乐化’的手法,把一个完整的戏当作一个完整的曲来演奏。其实,这种手法在中国旧剧中有着丰富的遗产,如对白的节奏化,动作的节奏化,是我们民族艺术中的优良技巧。”他在借鉴传统艺术和学习西方音乐这两方面探索“戏剧管弦乐化”的路子,真可谓是仰观俯察,近取远求。韩悠韩的艺术设想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一审美内涵,他为这个艺术设想力行不懈。在抗日战争那段极其艰难的时期,这种艺术探索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实现这一艺术设想,韩悠韩努力在保育院中组建管弦乐队,经过了两年多的培养,从孩子中训练了一些能够掌握管弦乐器的人才,终于在1944年初组建成一个小型的“保育院管弦乐队”(由保育院艺术班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向他艺术理想的实现又前进了一步。在儿童歌舞剧方面,他也在继续做着努力。

在韩悠韩保存的遗物中,有一张音乐会节目单——陕西省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主办的“关筑声小提琴独奏会(伴奏:王海天)”。时间是1944年1月29、30日两天。在这张节目单的背面,有“陕西省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一九四四年之新贡献”一项,在这一年的演出计划中列有四部:

A:歌剧《宝剑的故事》,卜宁诗,韩悠韩编剧、作曲;B:歌剧《六足世界》,周尧词,韩悠韩编剧、作曲;C:歌舞剧《褐色的梦幻》,宋凯词,韩悠韩编剧、作曲;D:歌唱剧《保育院大合唱》,宋凯词,韩悠韩作曲。

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创作、演出活动的预告,也可以说是韩悠韩的创作计划。从作品的体裁上可以判断:这几部作品都是属于韩悠韩在儿童歌舞艺术方面继续探索的创作实践。

在“陕西省第二保育院儿童艺术班一九四四年之新贡献”的出版计划中,还有出版《胜利舞曲》、《小山羊》、《新的一代》和《宝剑的故事》的计划。

前面我所分析的五部儿童歌舞剧作品,由于中国历史的政治性特点和党派性特征,它们人为地遭到历史的屏蔽,已经游离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淹没在历史的暗流之中,再也没有人提到此事。只有在国共两党政治之争得到淡化的今天,它们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给这段历史以公允的解读。

当1938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20多个分会,抗战八年间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50多所战时儿童保育院。共收容了3万多名难童,还资助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这里我只是分析了韩悠韩的几部儿童歌舞剧作品,只牵涉到西安的“儿童艺术班”一个单位。还有多少类似的音乐作品等待挖掘和收集呢?还有多少类似的艺术单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历史的本来面目何时才能得到真实的再现呢?

音乐历史的正本清源,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关注历史看不到的那一部分,是历史研究应该侧重的工作。

上一篇:非凡的戏剧男高音 下一篇:乌托邦式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