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附睾炎24例

时间:2022-08-28 02:51:59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附睾炎24例

中图分类号:R82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7-0078-01

关键词 附睾炎 疝气 中药 内服外敷

附睾炎属中医“疝气”(外疝)“子痈”范畴。以起病急骤,附睾肿痛,并向腹股沟下腹部及会放射痛,多发于一侧甚则肿大如鸭卵,阴囊外皮色赤发热,立则坠胀异常,卧则稍缓,微有寒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该病2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选自1999年2月~2006年12月门诊患者。其中年龄为25岁-65岁,平均年龄41.5岁。起病均在一周内来院就诊,以半个月为一疗程观察。全部病例均附合附睾炎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内服基本方 龙胆草12g、栀子15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草15g、柴胡10g、生地15g、赤芍15g、橘核15g、荔枝核15g、川楝子12g、玄胡12g、三棱12g、莪术12g、加减:如热象不显,仅见局部肿痛者,去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加海藻、昆布。如舌苔白腻者加吴萸。水煎,分三次空腹温服。

1.2.2 外敷法 生大黄粉60g鲜马鞭草60g,蜂蜜适量,共捣烂如泥,布包外敷并托起阴囊,一日一换。属其静养,卧床休息,忌食辛辣发物。

1.3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减轻;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减轻;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2 结果

临床痊愈20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

3 典型病例

患者柳某某,男,46岁,2005年4月2日初诊,痛苦面容,跛步入室,搀扶就诊。自诉4日前肿账疼痛下坠,引腹股沟痛坠难忍,立则加剧,卧则减轻,微感寒热,痛苦难言。

查体:右侧肿大如鸭卵,附睾触痛明显,阴囊外皮色赤发热,触之硬结,腹股沟拒按疼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附睾炎,中医诊断:外疝,症属湿热下注,气血壅滞。治则,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化瘀散结,内外并治,处上基本内服方,外敷法不变,各5付,分5天服用,并属其卧床静养禁食辛辣发物。二诊:单人入诊,诸症减半。处外敷方不变,内服方减龙胆草为6g,三棱、莪术各为10g,再进5付,5日后,病告痊愈。

4 讨论

肝之经脉,绕阴器,前阴乃宗筋所聚,凡之病,当责之于肝。凡肝经湿热下注。淋浊毒火蔓延。或因寒湿浸淫,皆可致气血壅滞而发本病。笔者立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化瘀散结,内外结合之法,选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泻火,直清肝经湿热,蛇舌草、车前草、助上药清热解毒,而引火从小便而出;肝藏血,肝有热则易伤阴血,故用赤芍凉血活血,生地养血益阴,柴胡疏畅肝气;肿块已成,知是气壅血瘀所为,选橘核、荔枝核、川楝、疏肝理气,散结开壅,玄胡、三棱,莪术行血化瘀,更外用生大黄苦寒行血祛瘀,泻火凉血,清热解毒疗痈毒,配马鞭草苦寒助大黄清热解毒、活血。蜂蜜甘平解毒,且粘合性好。共捣外敷,直达其所,诸药合用,内外夹击,泻中有补,清中有疏。如此则肝火泻,湿热清,气血畅,肿消痛止,诸症自解。

上一篇:91颗后牙纵裂的保存治疗及分析 下一篇:腹部全厚皮片修复瘢痕挛缩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