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欧佩克”难有前景

时间:2022-08-28 02:05:46

“粮食欧佩克”难有前景

在9月份召开的澳大利亚APEC部长级会议上,俄罗斯农业部长戈尔杰耶夫要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同行探讨组建一个“粮食欧佩克”,以避免国际粮价的剧烈波动和可能到来的“粮荒”。独联体地区的另外两大“粮仓”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已经对这个构想表示了赞赏。如果俄能够争取到美澳的加入,这个组织将能控制全世界62%的粮食出口。由于粮食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看重,粮食甚至开始成为个别大国的“武器”。

说起“欧佩克”这个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价格的联手控制。在“天然气欧佩克”“流产”之后,俄又要在这个简称前面加上“粮食”。在今年6月召开的俄罗斯―乌克兰农工综合体问题委员会会议上,戈尔杰耶夫就提出了成立“粮食欧佩克”的构想:“考虑到在食用和生产生物燃料两方面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世界各国应该保持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乌克兰农业部长梅利尼克在第一时间就表示了对这一建议的欣赏,称俄乌哈三国必须在粮食市场上协调行动。“俄乌哈拥有巨大的粮食资源,几乎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6,只要我们协调行动,就可以将粮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哈萨克斯坦也有媒体对俄罗斯的提议给予积极评价,称它是一个“美好的倡议”,认为3国联手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独联体的粮食生产,还可以提高独联体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透露,有北美国家也对此建议表示了兴趣。戈尔杰耶夫现在的算盘,就是如何让美国和澳大利亚对此提议萌生兴趣。

俄罗斯开打“粮食牌”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俄罗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国内粮食供应始终依赖进口。但近些年来,俄罗斯的农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逐渐从粮食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每年出口的1000万吨粮食都能为俄罗斯换取大量外汇。早已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尝到垄断带来的“甜头”的俄罗斯,正在谋求依靠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俄罗斯此次牵头讨论“粮食欧佩克”,其背后反映的是俄发展道路的问题。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要求的是对自然产品进行加工,从中获得制成品的利润。然而,俄罗斯从1992年进行经济转轨后却经历了一个“失去的15年”,这使他们在许多现代技术制造业方面根本无法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竞争。为支撑国家崛起,俄罗斯必须另辟蹊径,在自然产品、资源产品中寻找出路,这正是俄罗斯人近年来大打“石油牌”、“粮食牌”的原因。

今年以来,无论是美国、澳大利亚这样的产粮大国,还是亚洲和非洲的缺粮国家,都在感受着粮价不断飙升带来的沉重压力。目前,全球还有8亿多人食不果腹,平均每天有数万人死于饥饿。粮食涨价成了全球性的话题,而是否会爆发全球性的“粮荒”,更成为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在俄罗斯看来,如果成立“粮食欧佩克”,它们就能在粮食市场上协调行动,并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全球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供应量施加必要的影响,就能避免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和“粮荒”的形成。

在世界粮食出口国中,乌克兰名列第五,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分列第七和第八位。“粮食欧佩克”构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则是近年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出口量不断回升,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三大“粮仓”。其他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和欧盟。

而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愿意与俄罗斯合作,很重要的原因是两国想借助俄罗斯的影响力,开拓自己的粮食市场。毕竟,农业是这两个国家的主要支柱。作为欧洲第一大粮仓的乌克兰,拥有世界上23%的黑土地,其粮食历史最高产量曾达到5100万吨。去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为3430万吨,其中有1050万吨用于出口。由于粮食减产,从去年10月开始,乌克兰开始颁布粮食出口限令,旨在保护国内面粉加工商、饲料生产商和肉类生产商,免受供应短缺的威胁。但实际上,乌克兰国内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粮食,由于出口配额有限,大量粮食积压发霉,导致乌克兰的粮食交易商不得不把成千上万吨的腐烂粮食倒进黑海。

“我们每人一年有4吨以上的石油和1吨以上的粮食”是哈萨克斯坦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句话。其中的含义就是哈萨克斯坦人民富得“流油”,坐在“中亚粮仓”上欣赏上帝赐予的美丽大自然。每逢秋收时节,哈国大小城市郊外的路旁和低矮的山丘上都是麦浪滚滚,庞大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将农牧民一年的劳作成果尽收“囊中”,去丰富他们的餐桌,撑鼓他们的腰包。今年,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产量预计在1800万吨,而哈国内市场只需要900万吨,其他都将用于出口。正因为如此,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了进军世界5大粮食出口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今年以来,国际粮价一路走高,使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愈加重要,英国《卫报》就曾将乌克兰列为能够拯救世界性“粮荒”的关键国家。由此可见,借粮食出口争取国际地位的想法,让乌哈两国与俄罗斯不谋而合。

美澳掌控粮食“手柄”

与乌克兰等国粮食多得吃不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地球上还有39个国家深陷严重缺粮的窘境。缺粮导致这些国家必须依赖粮食进口来维持人民基本温饱。如今,他们面临的是粮价提高25%的困难境地,为了购买足够的粮食,他们只能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首先波及的就可能是医疗、教育等重要领域,而这可能使这些刚出现转机的国家再次陷入危机。

正是由于世界粮食分布严重不均衡,才导致了“缺粮”的表象――全球粮食出口国主要集中在十几个国家,而进口国却高达100多个。近些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不仅是储粮大户,更控制了世界粮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耕地资源,生产着远远超过其本身消费量的粮食。有时候,这些粮食还成了这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和经济干预的“武器”。历史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粮食进口量超过其国内需求的25%时,该国势必对粮食出口国形成战略依赖,其经济独立性和自主地位将受到严重削弱。正因为如此,美国、澳大利亚很可能不愿意与俄罗斯等国分享粮食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实际上牢牢控制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和供需两端的主导权。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还有很强的农业潜力。比如美国,由于农业生产效率高,农产品生产过剩,长期采取一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美国认为需要,这些土地很快就会恢复耕作,投入使用。此外,美国多数土地每年仅耕种和收获一次粮食,而依气候条件来看,这些土地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国际上的“粮荒”和粮价上涨,其实仍处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手里(尤其是美国)。一旦它们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或提高粮食战略储备量,整个全球粮食市场就会产生重大变化。在这种“一切皆在掌握”的情况下,加入“粮食欧佩克”反倒意味着自己的权益被别国分走。

“粮食欧佩克”难实现

舆论认为,在“粮食欧佩克”问题上,上述几个国家未必能达成一致,因为排名前八的粮食出口国,彼此间的矛盾、竞争错综复杂。美国和日本、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为稻米和肉类进出口问题连年争执不休;美欧间粮食补贴问题成为老生常谈;即使是俄乌哈3个独联体国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俄乌在小麦方面、俄哈在玉米方面的出口竞争,有时甚至会达到白热化境地。各大粮食出口国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动用从价格补贴直到关税制裁在内一切可能动用的手段,在这种形势下,很难对“粮食欧佩克”的前景作出过分乐观的预估。片面地搞粮食出口囤积,是很难形成国际垄断,反而会便宜了其他竞争对手。

即使是这些永久性的竞争对手能够彼此妥协,那么成员国将如何控制粮食生产规模、如何影响定价机制?欧佩克成员国对石油开采和出口实行国家垄断,所以政府在必要情况下“关掉阀门”以刺激价格上涨,并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同时,由于国家垄断,还能将国内石油产品的价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粮食则完全两样。在各地从事粮食生产和出口的都是私人公司,它们并不会响应国家发出的号召,提高或是降低价格。

上一篇:基因经济渐入佳境 下一篇:日元升值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