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脉系

时间:2022-08-28 12:30:44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1、从杜元化1935年《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得知,蒋发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赴山西跟随王林桢(字宗岳)学拳七年。返乡后,在温县赵堡镇传授此技。因此,王宗岳是赵堡太极拳宗师,蒋发是第二代传人。继而,三传邢喜怀,四传张楚臣,五传陈敬柏,六传张宗禹,七传张彦,八传陈清平。

2、和有禄先生1990年赠寄笔者和氏家族秘传《拳谱》之复印本。首页的《太极拳师之姓名》笔录:“始宋时,武当山有位老师,名叫张三峰。次、老师住山西,名王林贞。三、老师住赵堡镇,名蒋法。四、老师名邢西怀。五、老师名张初臣。六、老师名陈敬柏。七、老师名张宗雨。八、老师名张彦。九、陈清平”。(见图)

杜元化的考证与和氏提供的谱文,相互印证,是吻合的。说明赵堡太极从明末到清末是代代相传,从无间断。

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陕西铜川市王震川先生,在河南荥阳市汜水镇世代行医刘恒山后人的医案中,挖掘出雍正六年(1729年)王柏青编著《太极秘术》之海内孤本,记录了明末清初赵堡太极传人的诸多经典拳论。孤本中记录了:①刘凤梧《太极秘术序》,②王柏青《太极秘术序》,③张三峰《太极拳势》,④王宗岳《太极拳论》,⑤蒋发《太极拳功》,⑥蒋发《太极拳诀》,⑦蒋发《太极拳行功论》,⑧邢喜怀《太极拳道》,⑨邢喜怀《太极拳说》,⑩张楚臣《太极拳秘传》,⑾王柏青《太极丹功义诠》,⑿王柏青《太极丹功要术》。

4、还须明确指出,清初王柏青先师在《太极拳秘术序》中,曾郑重告诫后学者说:

“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奥义,有不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者不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随。’”

无庸置辨,明末清初的赵堡太极拳是得之于道门,是由武当山道门所传,是道术、是修炼内丹之术。且须择德才兼备,尊师重道者,方传其“秘论”,遵循“秘传”的门规。故而以上太极拳“秘论”,始终没有传人陈家沟。陈家沟的拳术,原属炮捶体系,是何时更名为“太极拳”的,至今仍拿不出有力的证据。究竟是陈卜“发明”了太极拳,还是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未说清楚。陈鑫说陈卜“发明”了太极拳,《陈氏家乘》也说陈王廷“精”太极拳。树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之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无论如何辩解,清乾隆之前,陈家沟的“拳谱”,没有一篇署名太极拳的经典拳论流传于后世。这就与赵堡先师们的经典“秘论”形成鲜明对照。是与非,真与伪,俨然泾渭分明。

用陈家沟《陈氏拳谱》的传递表,取代中国太极拳师承传承表,这大概是温县《陈氏太极拳志》的一大“发明”!

由斯观之,清雍正六年赵堡王柏青先师编著《太极秘术》的重见天日,自然而然地成为唐豪、顾留馨二位编造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之说不可逾越的铁壁铜墙,也是其追随者的克星。

综前所述,仅就赵堡太极拳流传脉络而言,在陈清平之前,其弟子和兆元所创的“架”还没有产生,显然,赵堡太极拳远远早于被称为“架”的和式太极拳。

5、再就目前赵堡太极流传与发展现状来看,如今除和式太极拳外,至少还有四个重要脉系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①张应昌传授的赵堡三合一太极拳。

西安刘会峙先生乃西安赵堡人侯春秀的人室弟子。他在《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一文中说:

“王宗岳先师将张三丰祖师所创的武当传统三合一太极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的蒋发先师(由此而称为北派太极拳),由蒋发将其继承架为旨圭,在赵堡镇代代秘传下来,故称为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蒋发传邢喜槐(为第四代),邢喜槐传张初臣,张初臣传陈敬柏,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张彦,至此均系单传。八代先师张彦除传其子张应昌外,还传给了由陈家沟(笔者注:实王圪增村)变产而迁赵堡镇,并在赵堡镇重新治产经商定居的陈青萍(指陈清平)。故张应昌和陈青萍都是第九代名师。由张应昌传第十代张汶,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敬芝,张敬芝传侯春秀,由侯春秀先师传给笔者,计已一十四代。”

赵增福先生著作《中国赵堡太极》(1997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曾对张应昌传授的赵堡太极拳也有披露。其说:

“此外,张敬芝的另一弟子陈应铭,在赵堡镇传拳。陈应铭的高足王庆生,功力过硬,目前在赵堡镇颇有声望,传人很多。”由此可见,无论是赵堡人侯春秀在西安所传众多弟子习练的“三合一太极拳”,还是赵堡人王庆生先生在赵堡及黄河南北两岸所传众弟子的拳架,均与和兆元后裔所传的“架”有别。

②李景颜传授的赵堡太极拳。

郑瑞、谭大江二位先生合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199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有关李景颜所传脉系的赵堡忽雷太极,有如下解说:

“‘忽领架’是赵堡第八代李景元(颜)的弟子杨虎学艺成功后,体验中形成一种抖劲、发劲形成。因‘抖劲’是忽然生发的劲力,故称为‘忽领架’。然而,杨虎这种抖劲,在他的功夫上认为较易,而被传授的人却认为难度较大,因此,从学的人不多,影响不大。目前受传者逐渐也在改进忽领之形。”

笔者在台北出版的《太极拳技击和炼丹术之奥秘》一书,对李景延所传忽雷架的考证如下:

“第四种架式:传给温县辛堂村人李景延的拳架,后又称‘忽雷架’。在走架中随着功夫的纯熟而逐步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功深之后,能突然发整劲,有‘雷霆万钧’之势,故而得名‘忽雷架’”。目前台湾高雄市王晋让先生和美国徐纪先生所传,即是“忽雷架”。

王海洲、严翰秀先生合著《赵堡太极拳诠真》(200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其师承为:李景颜传杨虎,杨传陈铭标,陈传杜毓泽的承传脉系,属于李景颜传授的赵堡太极拳。

据闻,杜毓泽传授的拳架,目前在台湾和美国均有传人。杜毓泽是赵堡太极早期传人中唯一的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工程师,民国初年留学德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台湾定居,所传弟子,可知者有徐纪、梁纪慈二人。

日本著名武术史学家松田隆智先生著《中国武术史略》(1984年四川科技出版社),是这样记载的:

“杜毓泽――河南怀庆府人,其父杜岩是怀庆府知府。杜留学德国学工,不以教拳为业,所以得其传授者不多,仅有徐纪、梁纪慈

二人而已。”

虽然杜毓泽不是以授拳为生,然其弟子徐纪却曾经是以授拳为业。徐先生乃杜之高足,不但擅长螳螂拳、八卦掌等技艺,尤为精通赵堡小架太极拳。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台湾学艺成名后,移居美国旧金山定居。曾被选人“台湾功夫名人堂”、“美国黑带名人堂”、“全美十大武术高手”之列,在美国武术界有很高的名望。为寻根访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三次回祖国大陆陈家沟、王圪增村和赵堡镇等地考察访问。经多次访问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最喜爱的小架赵堡太极拳,大陆又称“忽雷架”,且师承清晰可见:陈清平――李景颜――杨虎――陈铭标――杜毓泽。

当今,赵堡小架忽雷太极拳,除温县有众多传人外,另一支重大脉系,就是台湾高雄市王晋让先生所传的拳架。其师承是:陈清平――李景延(颜)――杨书文――陈应德――王晋让。

王晋让的入室弟子勇国本先生撰写的《赵堡太极拳之源流与传承系统及拳谱》,刊登在台湾高雄《太极拳》杂志上(1999年第122期和第123期),该文是为纪念“中华赵堡太极拳协会”在高雄市成立四周年而撰写。文章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唐豪、顾留馨树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之说,尤其对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自序》和《陈氏家乘》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深层次抨击。

以上人证、文证、书证、图表证、协会证可知,赵堡忽雷太极拳,如今不但在大陆广为流传,而且在台湾和美国,也是呈积极发展之势。

③李佐智教授的衩拖赵堡太极拳。

笔者对李佐智传授的“衩拖架”考证如下:

第二种架式:传给李佐智(非赵堡镇人)的拳架,后又称“衩拖架”。除上述在传统特点不变的原则下,极为重视下盘功夫,练功时,要求裤裆须擦地而过,故又称“矮桩架”。非有坚韧毅力和吃苦精神者,难修成功。由于难度很大,不适合中老年人习练,流传不甚广泛,仅在温县当地流传。

根据考证,李佐智乃温县南张羌村人。因与我恩师任志义是同村人。任志义老师对李佐智的赵堡太极有较深刻的了解。任师青少年时期,曾多次聆听其父讲述李佐智的武当绝技。当年任师的大伯是习练少林武功的高手,功夫出众。但要与李佐智相比,就相形见绌了。一次任师伯与李交手,李能做到挨到何处何处击的太极妙手神化之域。双方一经接触,师伯立即被抛出丈外,多次比试,均是如此,故师伯遂“俯首称臣”,甘拜下风。因此,任志义老师从青少年起就暗暗地爱上了太极拳,至今他对李佐智的武当绝技仍赞叹不已。如今李佐智的传人,除温县外,据说博爱县狄林村黄鑫梯和沁阳市黄伯庆两兄弟所练的即是“衩拖架”。

④陈景阳传授的赵堡太极拳

陈清平之子陈景阳传授的赵堡太极脉系,如今仍有人在习练。据王海洲太极拳传承表所示,其传承为:陈景阳――陈钧――陈乃文――陈学忠。该陈姓传人皆为赵堡镇人,陈学忠先生目前尚健在,据说陈学忠是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敬柏的后人,在赵堡仍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从古传太极拳“秘论”看,从四个赵堡太极传承表看,从流传的时间看,从流传的规模看,王宗岳、蒋发所传四百余年的赵堡太极拳,代不乏人,右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流传系统。虽因展转流传,沧桑巨变,流传至今,除和式太极外,至少还有四个重要脉系在海内外广为流传。

因此和式太极绝对不能取代赵堡太极拳;与此相反,赵堡太极可以包括和式太极拳,目前,在河南温县和兆元后裔所传授的和式太极拳,仅为赵堡太极五大脉系之一。

上一篇:赵堡太极古传一支惊现天津 下一篇:太极拳高层次的修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