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领会课标精神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时间:2022-08-27 11:41:38

浅谈领会课标精神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摘要】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穿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学生的习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贵在真与实、活与新,即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内容,不空洞,讲实话,不造假,语言朴实,讲童言稚语,不说大人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从内容、形式到语言,要有自己的特点。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程标准;作文教学;教师;引导

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贯穿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学生的习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贵在真与实、活与新,即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内容,不空洞,讲实话,不造假,语言朴实,讲童言稚语,不说大人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觉、新想法,从内容、形式到语言,要有自己的特点。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如何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1. 丰阅历――我比别人善“储备”

创造条件,让学生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 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一是情理,一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质”和“量”,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教师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藏书的兴趣,使他们渐渐学会通过广泛浏览,增长见闻,增加文化储备,学会通过有目地的阅读,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语言储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渐渐养成随手摘录,写心得体会的好习惯,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和语言储备。

而如今,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现在不仅有万卷书,而且有互联网。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上网,要广泛浏览,上下五前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是有益的,读得懂的,都可以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乐而不为?但是,读书、上网,得到的还只是间接经验,如有可能,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让他们自己阅读、感受自然、社会这本“大书”,并在丰富阅历、增长见识的同时,受到历史的、文化的、自然的熏陶,储存写作的材料。

2. 勤观察――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前一句对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则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涵泳与喷薄呢?则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因为只有通过生活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总会有新的发现: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早;李强从不迟到却迟到了……勤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敏锐的感觉,由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必定会不断地有所发现,其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含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有这样一个例子:寒冷的清晨,玻璃窗冻下了冰凌花,一般学生见了只会想:“嗬,昨晚真冷。”而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有一定人生体验的学生就会联想到:“严寒像一个顽皮的魔术师,时时编出新节目来,玻璃就是它演出的舞台。”或者会想到:“冰雪覆盖了大地,然而春花夏草并不愿离去,常悄悄地把自己的剪影,请风儿送到窗上来,唤起人们对旧日的怀恋。”

3. 会评价――老师让我更“自信”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作文教学得失的关键环节,但是,教师往往将评价看成是自己一人之事,发现学生作文有不尽人意之处,便妄下断语。对于学生来说,作文不是别的,它是自己生活的写照,见闻的载体,真情的表露,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的评价应当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少一些挑剔的批评职责,这样就会扬起学生进步的风帆,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树立其写作的信心。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适应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面对学生的习作应多加考虑:整体构思是否有新意?是否富于想象力?所写的句子有没落俗套?是否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整篇文字一般,但有一、两个鲜活的句子,如:“薄薄的考卷使我不能振翅”;“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都立即给予表扬,如:“这个比喻真贴切!”“妙极了!”等。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也会让学生激动不已。因为这样的评价表示了教师对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对于优秀作文教师应极力赞扬,夸张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必须注意这种鼓励赞扬是发自教师内心的,要不吝溢美之辞,同时也要注意评价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上一篇:浅析地理新课导入法 下一篇:浅析横坑切梢形态初步描述及其作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