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区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

时间:2022-08-27 11:22:37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区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文章论证了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在工业区中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链来推进。主导产业链通过发挥化工区的优势和特色进行建设,不仅能够对周边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并且还能在毗邻化工区中形成错位发展模式,使化工区之间通过增强异构合作关系来提高优势互补效应。

[关键词]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45-05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6JA630037)、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06&ZD0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Y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 言

按产业发展规律,人均GDP为1000-10000美元时就进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2007年,上海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57695,按现行汇率粗略计算,在7500美元左右;宁波2006年就已经达到6568美元。[1]三地的现代重化工业已经成为这些城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南京化工区为主的沿江化工带和以上海化工区与宁波化工区为主的杭州湾化工带的“两带三区”布局,流经长三角的化工产品已占到了全国的47%。长三角成了名副其实的化工区三角洲。上海、南京、宁波三地的化工区(以下简称“三区”)作为龙头化工区,其资源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三角整体的化工资源效率,并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的化工资源效率。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重化工业阶段也是高消耗和高污染最为严重的阶段。长三角地区在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的同时,也由于“人口密度高、资源奇缺、环境容量有限”而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三区”在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方面都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三区”之间的竞争关系仍要大于合作关系,园区中推进循环经济的各项资源节约措施,经常在“争资源、抢项目”中有所抵消。并且,“三区”的产业链同构现象加剧了竞争手段的低端化,压价竞争也压低了应予补偿的资源与环境成本,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与环境压力,更重要的是弱化了人力资源的创新作用和园区的创新冲动。因此,有必要从产业合作的视角,在“三区”间建立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发展模式,从加强产业链的互补性、避免产业链同构入手,为提高区域整体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工业区中主导产业链的资源效率

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诠释

“循环经济”在经济学词义中出现的比较晚,且在主流经济学的语义中,也未将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分支或新的流派来看待。它的出现和我国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不断加大的现实需要直接相关。于是,循环经济就在这种现实需要的压力下开始了它的研究历程。尽管众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与内涵,但对这些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可以认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研究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双重优化的经济学科体系。

资源效率的最一般意义,就是一定时期内单位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产出量可以用销售量、利润额等绝对或相对形式的经济指标来衡量,也可以用产量、销售量或其比率形式的数量指标衡量。资源的概念则比较宽泛,可以是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资源,也可以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源。但就循环经济而言,资源的概念更倾向于特指自然资源,并将生态资源涵盖其中。但通常无形资源对提高资源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无形资源投入量的增加会减少有形资源的投入量,从而达到节约自然资源的目的。

就环境效益而言,人们直观的倾向于认为人工力量作用于环境后,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但就循环经济中环境效益的一般概念而言,环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来看待的。由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各种活动必然产生排放和废弃,因此,各种排放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被视为对环境的消费。其经济代价就是消除污染和恢复生态所需要的经济投入、或减少排放和废弃所减少的环境损害。在这里,“环境”作为“资源”的一部分融入了资源的概念中,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就被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将一个生产环节中所消耗的(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空气、水、能源以及其他原材料投入等都折算成资源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和所消耗的资源价值总和的比值。

在工业区中,常常通过以建立产业链,或建立公用工程,或提高重要资源的梯次利用水平等多种能够扩大资源共享程度的措施,来达到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的目的,而这已经成为推进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加以实施。

2.工业区产业链的资源效率

工业区中的产业链就是在一个特定的企业集中区域内,根据行业产品链的特点,通过将符合上、下游产品链关系的企业有机地联结起来,建立在不同工艺间的物质、能量、废水、信息的共享、梯次利用和投入产出等交换模式。由于企业群落的空间集聚状态而能够有效缩短供需半径――这对在储运、公用工程等环节要求较强资产专用性的产业而言尤为重要,产业在企业群落中的运营能够借助于资源共享来提高资源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化工业这类毒副作用较强的产品还能起到降低泄露的风险。因此,在工业区中建设产业链无疑能够实现资源效率(包含环境效益)的优化。

工业区产业链的规定,除了是“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2]中的一部分以外,还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链条:第一,因公共资源共享产生的不同企业对某类产品的共同需求所构成的横向链接;第二,不同企业之间的中间副产品或伴生产品互供所构成的共生链接。严格说来,在一个相同的产业中,“产业链”的概念应该转化为“产品链”更具合理性。但出于约定俗成的说法,以下仍用产业链的概念。在这些上、中、下游产品的链接中,除了要考虑资源共享和再用所提高的资源效率以外,还应包括在供需双方因缩短了运输半径而降低的储运成本和储运风险,以及形成最终产品过程中因工艺环节的连续性而产生的资源节约效果。

这种节约效果对于流程式产业――尤其是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流程式产业――尤为显著。因为流程性工艺本身的特性就是对生产连续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任何生产的间断都会发生很高的代价。当生产连续性所产生的资源效率高于企业间产业链的协调代价时,产业链就会纳入到一个企业之中。如在钢铁企业,连铸连轧工艺早已成为衡量生产工艺节能降耗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规模效益显著,受规模限制,会造成从事流程式生产的企业无法在一个企业内以产业链的方式完成整个产业的全部流程。如果流程式生产的中间产品具有很高的储运成本和环境风险,那么,因提高资源效率而在相邻企业间建立产业链就更为必要了。

对于大化工这种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流程式产业而言,中间产品的关联度很高,上道工序的产品常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因此化工行业的相邻企业都会按照不同生产工艺的装置,通过管道将上下游产品生产的供需方加以链接。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公用工程互用等,已经成为化工产业谋得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模式。更重要的,是化工产业的中间生产环节的产品往往是易燃、易爆的剧毒产品,产品的储存和运输都需要特殊装备,距离越长,潜在的环境风险也就越大。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大化工产业都会以园区的形式存在,而在园区内如果具备能够吸收某类产品的伴生副产品为投入品的企业,那么,这种以产业链形式存在的化工园区,其资源效率无疑会有很大的提升。

上海化工区正是借助于通过完善化工产业链而增加了对中间副产品的再用,从而降低了溢散的风险;借助于公用工程的完善而增加了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从而实现了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资源效率,并使园区的竞争力也随之提高,从而产生招商引资的虹吸效应,又进一步的完善了产业链和加强了资源共享,由此形成了资源效率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以天原华胜烧碱项目为主体的氯碱化工是产业链的典型实例。该项目生产的剧毒物质液氯和氯气,全部供给上海联恒异氰酸酯项目和拜尔聚碳酸酯项目。异氰酸酯项目将氯气用完后,以氯化氢的形式回输给天原华胜合成二氯乙烷。

氯气这种产品借助于产业链的形式,实现了在区内实时生产、实时消费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节省了储运成本,还降低溢散风险。通过上述产业链的资源有效利用,上海化工区每年可以节能10.71万吨标煤,节水83.55万吨。[3]因节约所产生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略见一斑。如果产业链能够得以不断延长和完善,形成上、中、下游的无缝连接,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大多从事流程式工业的企业只有加入到某个产业链“一体化”中,才能够谋得更好地发展。而借助于产业链来提升其竞争地位的工业区,也就能够依靠先期设计好的产业链,对招商引资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筛选。

3.主导产业链及其错位发展

(1)主导产业链的特征分析。化工区这种典型流程式工业的园区,都会围绕着产业链“一体化”模式来运作,并按照产业链的设计思路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来不断提高“一体化”程度。鉴于化工产业衍生产品的丰富性特征,区中产业结构就具有了多样性和投入产出的复杂性,会形成众多相互关联的产业链。而在所有产业链中,投入产出规模和信息交换量最大、对其他产业链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对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地区产业资源效率的产业链,就被视为主导产业链。作为主导产业链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主导产业链要具有容纳大项目的区位优势、降低物流成本的交通优势、加强产业配套能力的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效应明显的规模优势、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下的增值优势、提高产业创新冲动的人才优势、加快信息流转速度的市场优势,这样的产业链才能最终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竞争优势。

其次,主导产业链的周边地区要具有足够的能接纳产业链运作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对于大化工这类大进大出的产业特征而言,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的满足程度能够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正因如此,大化工往往会布局在沿海、沿江一带,就是为了适应产业运作过程中大量的用水、排放以及物流的需要。

第三,主导产业链要具有提升地区产业资源效率和整合地区产业资源的能力。主导产业链还因产业关联强的特征而产生的虹吸效应,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的优质产业资源融入到其中来,实现对地区产业资源的整合。

第四,主导产业链能够有效推动工业区的生态化进程和循环经济效果。主导产业链对大进大出的需求,能够对给排水、供电、供气、储运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服务提出规模化、专业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水、能源等重要资源效率;同时,对排放和废弃的再用和处理、能源和水的梯次利用、工业区生态化建设等循环经济措施提出统一要求,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可见,围绕主导产业链建设和完善,工业区往往能够形成地区性的大型产业团簇。即使产业分工全球化,也没有抵挡得住石化产业以区域大规模集聚化、经营集约化、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以至于石化产业均是以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形式存在的。

主导产业链不仅要在主要节点和重要环节上突出工业区的优势,并且不同优势之间要具有互补和互促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来更好地发挥和不断强化工业区的主导产业链优势。

(2)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发展。主导产业链的上述特点,使化工区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都朝着建立相对完整产业链的方向发展。这就可能在同一地区的化工区中形成具有相同产业特征的主导产业链,由此导致化工区间因产业同构而导致竞争关系超过合作关系,园区中通过建设和完善主导产业链来提高资源效率的相关措施,常常在“争资源、抢项目”中得以抵消。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进区企业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投资规模、市场前景等综合因素,采取“个案处理”方式地价、电价、水价、税收、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扶持。重要资源供给上的压价,也由此压低了应予补偿的环境成本,致使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压价竞争的结果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提升作用不断减弱,弱化了创新的冲动。即使单个园区在竞争中能够不断完善产业链而提高自身的资源效率,但园区间的竞争却可能导致地区总体资源效率的降低。因此,提高地区整体资源效率,不但要推动工业区建立和完善主导产业链,并且要引导不同工业区的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将不同化工区主导产业链同构型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异构型的合作关系。

工业区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建设和发展,并非要求在产业链每个节点上的产品种类和生产工艺特征均具有独特性,而是要在主导产业链的主要节点或重要环节上具有独特性。就化工产业而言,因其所具有的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关联产业多等特点,使各个化工区具有主导产业链选择的广阔空间,也因此能够针对化工区自身的禀赋特征、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景,选择能够突出园区特色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化工产业链为其主导产业链。

三、“三区”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模式

1.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发展特征

对石化工业而言,无论后续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其最初的投入均来自于乙烯。由于物流半径的约束,化工区为了实现短距离的原材料供应,有必要拥有一定规模的上游生产装置。由于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性,以至于在石化工业中有这样的说法:谁拥有大型乙烯装置,谁就具备了建设大型石化集聚地的基本条件。例如在美国休斯敦附近就聚集了7座乙烯厂,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以上。日本的千叶、韩国的蔚山、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等大型化工区,都各聚集了超过150万吨以上的乙烯生产能力。

因此,在从事大化工的工业区,在其主导产业链中设立上游产业,是能够保障其在中、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中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也才能够保证化工区在中下游产业链的设计中,有条件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正因如此,许多从事大化工产业的工业区在主导产业链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都首先将上游产业设立为其主导产业链的基本组成要素。

可见,在大型的化工区中,都会将上游产业作为在其主导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产业链错位发展在化工产业中的表现就是中下游产业的组成错位发展,而非产业链的全部节点的错位发展。

2.主导产业链建设条件和优势

化工区按照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建设的主导产业链思路,无疑能够极大地提高了石化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总体布局的整体优化,并能降低化工产业原料――乙烯/丙烯的生产成本,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废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化工区的主导产业链按照上述的建设条件和特点,通常按照以下几种思路进行建设:一是充分利用沿江沿海水资源丰富的条件及有深水码头的优势,这种优势为大用水量、大用地量、大吞吐量为特征的化工产业链提供了承载条件。在化工区中建设主导产业链,需要周边建有完善的满足物料大进大出所需强大的储运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发挥货物储存与分配的中心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三大龙头化工区:上海、南京和宁波三大化工区(以下简称“三区”),都是充分利用了地区水资源丰富和深水码头的优势而建。但相比之下,上海化工区的这一优势尤为突出。上海化工区处于长三角“一江、一湾”化工产业的枢纽和辐射中心地位,管道、铁路、高速公路、海运、空运、内河等各种运输条件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更加明显的区位优势,对发展炼油、乙烯等上游重大项目特别有利。南京化工区位于长江北岸,尽管也有良好的水路、陆路、空运、内河等物流条件,但与上海化工区的物流条件相比,其区位优势有所降低,并且由于临江而使其含盐类废水的排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宁波化工区具有临海的优势,发展大化工和大炼油工业的区位优势和物流条件非常优厚,但同样由于内河运输和交通条件较上海化工区略弱。

另一种是依托大型石化企业建设的主导产业链,这类产业链因其所具有的大规模和高技术,为产业运作所提供的公用工程设施,有利于在周边地区形成广阔的市场,并有条件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整合产业资源,从而形成上中下游产品延伸加工链,推动化工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优化配置地区化工产业资源。“三区”主导产业链的形成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一思路进行建设和不断完善的。上海化工区依托中石化、上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并于英国BP公司合资投建的上海赛科乙烯装置,是国内首套年产量突破100万吨的乙烯装置。[4]由乙烯主导构建起一条重要产品链,通过产品供应链带动化工区下游装置的建设,推动了化工区的开发建设。宁波化工区重点依托镇海炼化2000万吨炼油能力,开始实施年产100万吨乙烯工程,在石化产业链的上游占据了优势地位。就南京化工区而言,发展化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石化在江苏有11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100亿元。[4]江苏成为中石化所属企业最多、资产最大、效益最好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基地,而这11家企业中的骨干成员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区。南京化工区依托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以及中石化参与投资的扬巴石化等,使园区内的乙烯产量达到140万吨/年。可见,“三区”均具备建设大型化工产业集聚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

3.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发展方向

化工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和基础原料环节,化工产业链向中下游发展只能建立在上游产品的充分供给基础之上。因此,任何一个化工区只要具备区位优势、物流优势、环境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就都应在主导产业链中设计相同的上游产业,否则就无法向中下游延伸和扩展,最终也无法形成主导产业链。考虑到化工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中下游能够衍生出非常丰富的衍生产品。因此,“三区”主导产业链的错位发展方向就应该在中下游产业环节上的错位发展。鉴于此将“三区”产业链上游应为“炼化-乙烯”一体化,而中下游产业链则要针对化工区的优势与特点加以设计。

上海化工区借助着上海良好的化工产业素质、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较高的整体技术实力和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等诸多优势,在发展与上游产业衔接的项目中,应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入手,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链下游进行深度延伸和广度扩散:国际方面要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的精细化工项目;国内方面要加强整合周边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散,这就要求中、下游产业链项目必须符合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要求。因此,随着主导产业链建设和完善,必将产生大量的技术需求。借助于上海地区充分的技术资源储备优势和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不仅能够推动化工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并且也会提高对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功能元件等新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本身也会不断完善原料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双重作用,既推动了中下游产业延伸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又借此技术推动强化了主导产业链的技术实力,形成了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升级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主导产业链向高技术领域升级。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建立从原料投入到最终市场这一完整的高技术含量的主导产业链。

就宁波化工区而言,其所拥有的镇海炼化公司千万等级的大炼油厂,是我国含硫原油加工基地,具有最强的产业素质和配套能力。由于有充足的原料来源,有条件在大炼油后端衔接大乙烯工业,因此需要强化乙烯工业能力。就地区产业结构来看,当地许多企业借助于上游产业优势,与周边地区发达的纺织业和制造业联姻,形成了以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的广阔市场。因此产业链的中下游应以合成材料为主,以解决长期以来浙江省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的原料来源。可借助于产业链招商来完善合成材料的产业配套能力,同时由于宁波化工区周边地区存在较多分散的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企业,可以依托宁波化工区来整合周边地区的合成材料产业资源,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周边地区强大的化工产品加工能力,又可以产生一大批依托合成材料的深加工企业,形成首尾呼应、中间对接、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石化产业链。这种设计思路不仅能够整合和优化周边的产业资源,并且还能发挥主导产业链的强大产业带动能力,推动一大批新企业衍生出来。

南京化工区拥有千吨级以上码头22座,水运能力超过1400万吨;陆运能力超过700万吨;输油管道输送能力达2000万吨。因此,该化工区的物流优势超过了宁波和上海化工区的环境容量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使南京化工区发展成长三角地区的化工产品集散中心。同时,南京化工区拥有23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150万吨芳烃、120万吨尿素、110万吨聚烯烃、100万吨PTA的生产能力,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也因此使其在产业链中上游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可以依托上游原料和带动中游基础原料,整合周边化工企业向下游延伸配套项目发展。并且,南京因其连接着内地和沿海而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在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市场,对园区内的产业链进行有效衔接和延伸。南京化工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产业链所具有的产业资源集聚能力和整合能力,借助于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将主导产业链的研发环节独立出来,通过多种招商引资手段,将全球大型化工企业的研发机构引入其中,形成专门的独立研发部门。

四、总 结

尽管“三区”均应建立相对完善的主导产业链,但化工产业中下游丰富的衍生产品,能够使“三区”的主导产业链在中下游实行能够发挥优势的错位模式。上海化工区应借助于地区技术优势和外资优势,突出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宁波化工区是充分发挥炼化资源的优势,借助于地区化工产业的加工能力,进一步“补链”和“续链”来完善产业链;南京化工区应借助于市场优势和物流优势,整合周边产业资源,将主导产业链“变粗”、“变强”。“三区”主导产业链按照各自优势进行设计,能借此提高对周边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并在“三区”之间实现错位竞争,通过增强异构合作关系来提高优势互补效应。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管锡展.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2]张海涛.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R]. 2007 上海市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3]上海化工区:赛科乙烯装置年产首破100万吨[M/OL].新浪标准厂房-长三角2008-02-01, www.省略:8080.

[4]杨瑞法.中石化江苏再投50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06-22(2).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Industry-Chain Discrepancy in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Recycle Economy

Kong Lingcheng1,Xie Jiaping2

(1.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200237 ,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recycle economy is resources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cycle economy of chemistry industry can be promot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in industrial park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by exerting the advantage and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 not only can integrate the industry resources nearby bur also can form a development mode of discrepancy nearby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 bringing about the effect of high mutual complementarity by reinforc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s.

Key words: recycle economy;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discrepancy development

上一篇: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 下一篇:从产业安全看我国F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