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探讨

时间:2022-08-27 10:37:33

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探讨

〔摘要〕 当前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态势是:尽管进展各异、成效不一,但渐进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十分显著,就总体而言,仍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向前推进。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是制造业发展方式粗放、制造业增长与能源节约不匹配、制造业转型后劲不足三方面。要通过加大制造业节能减排力度,积极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稳步推进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集约利用型转型,以实现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发展。

〔关键词〕 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97-05

制造业是人类对可利用的制造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经过加工或再加工以及装配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或利用的工业品与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的基石,是一个带动力、拉动力很强的产业,是我国推进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产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高耗能、高排碳量及环境破坏性强的重化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十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走“低碳工业化”道路,因此,“低碳化转型”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发展低碳经济和实现节能减排硬指标结合起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生产附加值较高的低碳环保产品, 〔1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一、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基本态势

当前,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尽管进展各异、成效不一,但渐进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特征十分显著,就总体而言,仍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向前推进。面对持续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然到来,推进中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已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强有力地牵引着GDP高速增长,一路“领跑”中国和世界经济。但是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为主,高能耗、高碳排的重化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年耗能很高,远超交通、民用和商用能源,成为第一大高碳行业。制造业中高耗能行业的比重高且以较快速度增长,大量的能耗必然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 〔2 〕根据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量情况比较得出,近年来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 〔3 〕目前已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促进循环经济法》(2009年1月1日施行)是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法律保障,2010年的《能源法(草案)》提出能源供应实行准入制度原则,促进制造业功能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等各项措施,体现了低碳排放的基本要求,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如山西省2010年共有1198家企业纳入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2012年调整为1204家,山西省千家企业2012年度节能指标作为对企业节能指标责任评价考核的依据,为否决性指标,山西省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入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经济之路,在循环低碳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步伐。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尾矿、赤泥、钢铁渣、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如太钢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完成了从“天灰水黑”到“碧水蓝天”的转变,根本扭转了传统钢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羁绊,运用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及废水废气的循环综合利用,加快了由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向社会的大循环转变。

我国高碳产业大多是目前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低碳化,在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挑战。从国际安全挑战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形势依然脆弱,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借口,迫使我国超越自身发展能力,过度、过快地推进产业低碳化。而发达国家对一些关键性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仍然实施严格的封锁,中国产业低碳化极易陷入“高碳移入型陷阱”。从国内安全挑战来看,我国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刻,社会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如果相应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等要素资源无法与制造业低碳化相匹配,无法在低碳化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优化,则会使得产业低碳化发展陷入空洞化、泛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2)》认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转型升级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命。随着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2013年上半年外部市场需求的萎缩以及近三年来过度投资所引发的产能过剩,使中国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降,我国制造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发展内涵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需要避免锁定在高碳密集的选择,在实践中迫切要求实现制造业低碳化转型。〔4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放缓,增速比前5个月回落1.2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传统能源稀缺性日趋显现、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以化石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摆脱对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进资源消耗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化转型,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对制造业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而在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过程中这些问题集中出现,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在资本国际化趋势带动下,逐步走向世界工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低价、低端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中国制造业,在后危机时代需要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低碳化转型,但已遇瓶颈之殇。

(一)制造业发展方式粗放。“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高消耗和高排放,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中仍占较大比重。随着工业获得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对环境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如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制造业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和土耳其在2001~2009年间制造业CO2排放量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CO2排放量从2001年的949.32百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2275.83百万吨,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5 〕 (P280-281 )2012年中国的一次能源全面进口,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60%,但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依然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从制造业总产值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伴随着世界高耗能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制造业发展道路。经济学原理的“微笑曲线”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制造环节是价值创造的“洼地”,与其他研发、营销等环节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差甚远。

(二)制造业增长与能源资源节约不相匹配。早在1886年恩格斯就曾经说过:“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的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已演变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实力乃至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6 〕 (P122-123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消耗与大自然资源供给的不平衡,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伴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缺乏协调一致及具有普遍约束力条约框架,导致在排放权限与责任没有明晰的条件下,各国为了自身发展不惜无节制地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气候环境版的“公地的悲剧”。当前,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中国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的呼声将越来越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主流。2009年11月份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部分制造业企业面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硬任务将更加艰巨,靠透支未来、牺牲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必须彻底改变。

(三)制造业转型后劲不足。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排名世界第一,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3.99%。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中国需要在推动制造业转型中集聚发展后劲。制造业国际工业化发展进程的经验表明,美国的工业附加值是来自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而中国更多的是来源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7 〕在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转移的过程中,制造业竞争优势亟待提升,工业设计环节是很难通过贴牌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被重视的,而设计管理是未来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转型的拐点,实现以产品为主导型向以战略为主导型的跨越,构成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关键。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有体现大国实力的产业纵深发展,而重化工业再向高级发展就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加工制造业。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配套的生产业。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更多关注制造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而未来具有竞争优势的设计管理在企业家思想中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的转型是一个从被动的加工制造转向主动创建自主品牌和发展企业独特市场竞争战略的过程。〔8 〕 2013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连续7个月高于50%,仍处在平稳区间(见图1)。中国制造业处于转型期,一些产能过剩的或夕阳行业一定会减少投资,加上新的增长结构还未形成,因此PMI数据在50的临界点上反复都属于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的正常反应。由于制造业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不仅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新兴领域如多晶硅等也出现产能过剩,迫使企业本应用于革新技术、战略转型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导致制造业转型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制造业转型进程。

三、 我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科学路径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关于减排和低碳化的共识是历史的进步,实现中国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认知和实践趋向。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消耗又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在减排目标约束下选择科学的转型路径,即把握低碳和发展共进的原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制造业低碳化转型的目标。

(一)加大制造业节能减排力度。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十报告首次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而且要实现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化解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局。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要素除了传统的资本、劳动以外,还包括能源使用以及碳排放的环境容量等。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推动高耗能行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启动碳披露项目,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碳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未来减排潜力,重在引导更多的企业积极应对碳减排政策,培养企业碳排放规划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变减排约束力为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水平的驱动力。 〔9 〕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扩大先进产能市场空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0 〕遵循制造业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强化制造业企业能源资源节约意识。

(二)积极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我国传统制造业增长方式依赖的是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外资和外贸红利等传统红利,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回落,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台下移明显,这些传统红利空间在消失,传统红利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破解制造业增长难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改组、改造与升级,特别是用信息化技术改造重化工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碳减排双重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社科院2013年产业竞争力蓝皮书指出,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产业间相互支撑的体系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未来几年产业升级仍有较大空间,中国或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在全球气候变暖及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环境成本优化制造业增长方式,核心是从资源消耗型转向要素集约利用型。2008年全球危机的爆发,标志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结束,重振制造业必将选择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实现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变制造业增长方式还远未结束。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还处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国内的能源体系以煤炭为主,转型升级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倡导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低碳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最终以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制造,以管理创新作为降低成本的抓手,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使制造业摆脱“资源诅咒”的宿命。

(三)稳步推进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产业竞争更趋平行化,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过去,低碳经济与产业创新时代正在开始,我国已从以往的“规模扩张型”机遇期变为“结构升级型”机遇期。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当前,以新材料和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的比较优势正从低等技术产业转向高等技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也必然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12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低碳经济,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必须依托先进制造技术为前提逐步推进,一是政府应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激励的产业技术政策,设立碳基金、制定激励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体系。二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转型促成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和产能过剩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工业集群,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构建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推进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全面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为新一代IT发展、提升价值链高端地位的关键技术,可信嵌入式软件是装备精控制与运行监控的关键,是推动我国高端装备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四是通过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和应用电子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五是稳步推进制造业低碳技术研发,是应对节能减排压力、产业发展战略变革、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使之成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合点和重要方向,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产业老路,加快发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产业,最终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大制造业低碳化转型能力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我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理论探索,2011(2).

〔2〕张英华,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3(1).

〔3〕伍华佳.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J〕.社会科学,2012(10).

〔4〕胡小娟,刘 姣.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2002~2007年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

〔5〕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熊 焰.低碳转型路线图:国际经验、中国选择与地方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黄卫平,丁 凯.发展与转型:中国经济十年〔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2).

〔8〕蔡 军.设计管理:创新竞争优势〔J〕.新华文摘,2013(7).

〔9〕温 泉.中国企业碳披露启动〔J〕.瞭望新闻周刊,2013(16).

〔10〕胡 迟.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J〕.经济纵横,2013(1).

〔11〕王 云.“资源劫难”假说的实证检验及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8(1).

〔12〕高伟凯.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力的决定因素〔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上一篇:欧盟版权补偿金制度概况 下一篇:基于ZigBee技术的家居环境监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