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酸、碱、盐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8-27 05:23:44

新课程背景下酸、碱、盐教学的探索

摘要:酸碱盐是化学的重点之一,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的内涵,理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学习;新课程;酸碱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脱节,加大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学习困难。我们使用沪教版已经八年了,回顾这段历程,我们无论在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实践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沪教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把握处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了学生这一部分知识初高中的脱节,加大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的学习困难。具体原因主要有几点。

1. 机械对比化学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

只看到了一些降低要求的表象,忽视了这部分知识的深层次要求。例:看到课标不要求了解酸、碱、盐的电离及根据电离来定义酸、碱、盐,沪教版教材也只采取实例描述的方法来介绍酸、碱、盐。教材中没有完全系统地归纳酸、碱、盐的性质没有指出肥料的用途等。于是在教学中无原则地明显降低了要求。没有认识到课标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只是学生学习本章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这些内容只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最紧密联系的而提出来了吧。“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只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化学课程学习之后所要达到的一般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但不是“最高”要求,它并不包含每位学生的最大发展。

2. 被沪教版教材呈现的方式及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所迷惑,没有强化酸碱盐性质的规律性总结

例如只注意教材中8个《活动与探究》是为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但学生由此获得的这些零碎知识,我们老师没有帮助他们集中归纳和比较。再如没有帮他们理清教材中的知识线索:从代表性的酸(盐酸、硫酸等)、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氯化钠、碳酸钙、纯碱等)的性质与反应为主线,并根据性质引出应用,其间穿插复分解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肥料及化学史等知识。这样更谈不上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先让学生去归纳酸碱盐的性质,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开设实验活动课,供学生学习研究了。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从课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与课标相融点,特别是寻找教材与课标的相离点,依据课标用好教材,用课程新理念对第七章酸碱盐的课程资源重组后创造性地强化教学,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强化酸碱盐教学的几点尝试

1. 加强酸碱盐实验的教学和考查

(1)课堂教学中设计实验创设学习的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酸碱盐这一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联想,引发学生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使其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讲到指示剂遇酸碱溶液变色时,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把菜刀上涂上酚酞试液,在水槽中放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上课时,我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要给你们做一个‘杀鬼’的实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拿起菜刀迅速砍入水槽中(水槽中溶液立即变红)。学生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表现出好奇的神色,我不失时机提出以下问题:水槽中液体为什么变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经过分析、小组讨论,终于弄清了酸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的原理。借此机会,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封建迷信作斗争,这样,既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又贯穿了德育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2)课堂教学中强化实验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酸碱盐”教学中常忽视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过程。我们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教学的“填鸭式”转变为化学探究的“互动式”,结合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引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更多的设想,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提高。如在讲酸碱指示剂知识时,指导学生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提取一些提取液。如取三种花汁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检验,颜色如下: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得出:只要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都可作酸碱的指示剂。

2. 加强酸碱盐通性的教学,如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性教学等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成绩优劣的分化点。酸碱盐知识的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学生的学习困难在于如何掌握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等蕴含着许多规律。如:酸碱盐的通性及具有通性的原因,金属与酸和盐溶液的置换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判断规律和生成物的组合规律等。

例如:上课时老师先要求学生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反应,并说明理由,然后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验证自己所得的结论,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

① 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后在氢氧化钠溶液滴2滴酚酞试液做同样实验)

② 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③ 碳酸钙+稀盐酸

④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后在产生的沉淀中加盐酸看能否反应)

⑤ 氯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

⑥ 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

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各个实验的反应物特点(从溶解性角度)和生成物特点,使学生明确酸与哪些碱能反应,酸与哪些盐不能反应,哪些盐与哪些碱能反应,哪些盐之间不能反应,并完成下表:

再引导学生通过刚才实验和上表看看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有哪些特点?让学生总结出大部分反应物有一个共同点两者均可溶,但酸还能跟不溶性碱和不溶性盐反应。而生成物或有水生成,或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追问学生能否把“或”改成“和”?为什么?)

再引导学生从电离和电离方程式角度讨论这些复分解反应如何进行的:以⑥为例:在水溶液中Na2CO3=2Na+ +CO32-,CaCl2=Ca2+ +2Cl-。因此碳酸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 和CO32-,氯化钙溶液中也存在着自由移动的Ca2+ 和Cl-。当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时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Na+、CO32-、Ca2+、 Cl-,其中CO32-和Ca2+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析出。这样溶液中的CO32-和Ca2+就逐渐离开原来的体系而形成难溶的碳酸钙,反应就进行了(再分析①和③学生映象就更深了)。最后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析出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的过程。

再做下面练习巩固: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并说明理由,然后通过实验来检验:

⑦ 硫酸钠溶液+稀盐酸

⑧ 硫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

⑨ 氯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

通过练习和实验让学生得出某些符合反应物条件的酸碱盐相互之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判断反应能否发生不能只看有没有符合反应物的条件,还要看相互交换离子后能否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因此生成物特点也是判别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之一。

最后让学完成下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新课程背景下强化酸碱盐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初三化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教师在强化酸碱盐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思维,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过程,打开观念的抽屉,呼吸教改的新鲜空气。酸碱盐教学探索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可以说是一场化学教改的“大决战”、“持久战”,作为初三化学教师必需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转换角色,不断更新观念,重塑化学教师形象,就能做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定会取得这场酸碱盐教改的胜利。

我们强化酸碱盐的教学主要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建构主义理论也有局限性,它在批判客观主义的同时,过分强调对事物意义的个人建构,易走上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在处理一般和特殊、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学习、掌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问题上,有过于极端化的弊端。因此今后我们强化酸碱盐教学的探索还要结合其它教学理论及加强信息技术在酸碱盐教学中的整合,这样研究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埃金等著,王维成等译. 北京:课堂教学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 顾惠梁. 学与教的统一——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策略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晓文,王莹. 教学策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知新,王祖浩著. 化学教学系统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化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下一篇:《苯酚》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