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文本,巧用习作资源

时间:2022-08-27 05:07:45

立足教材文本,巧用习作资源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长期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文本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巧用写作资源,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就“如何立足文本,激活写作源头”,从借鉴和创新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立足教材,借鉴文本

(一)借鉴语言。

学生对于语言的借鉴,不要求他们对文章进行机械的模仿,而是要求他们积累优美的词、句、文,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精彩的词语、文句时,可以进行归类,然后有所侧重地做一些片段的仿写练习。

1.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写景。

新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佳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土地的誓言》等。这些文本都可以作为借鉴,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结合文本,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运用细腻的笔调来写景。

2.用准确、传神的语言写人。

新教材中不仅有着许多写景的佳作,亦不乏写人的名篇。学习《羚羊木雕》,可结合文本对各个角色人物的生动描写,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描写能力;针对《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学习,我们可侧重找住外貌的句子进行赏析、训练。

以下是学生的一段个性化的外貌描写:

他眼睛不大,却闪烁着幽默的光芒;细细的脖子,适于他随时寻找阳光;硕大的头颅,那是智慧在里面膨胀;修长的双腿,提醒您自然界里还有……

学习《孔乙己》,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人物的外貌描写,贯穿全文,以暗示情节的发展,从而避免外貌描写的模式化和随意性。

(二)借鉴构思。

在平时的指导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模仿其谋篇布局或倒叙、或插叙等写作要素。

1.借写法。

我们在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文本内容,捕捉文章中的写法相关知识的精妙点,从而来指引习作。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知道了文章可以有明暗两条线。在和学生一起探究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知识:⑴写作对象――人;⑵写作中心――表现人的特点;⑶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①以人衬人,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们要让学生体会识记并理解最后感悟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文章结尾升华主题的写法:一句话,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把这种感悟式的结尾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并对自己的一篇叙事习作进行结尾修改,以升格文章的档次。

2.借思路。

思路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质量。在写作中,我们不妨提供多种写作思路,可以让学生选择尝试使用。《乡愁》这首诗的格式简单,作者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写作思路,使文章结构明晰。

下面,是一篇“借思路”的学生习作《一路有你》:

小时候,我是一方小小的摇篮,父亲摇着我,好像摇着初升的太阳……后来啊,我是一本厚厚的字典,父亲看着我,好像看着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而现在,我是一张薄薄的欠帐单,父亲托着我,好像托着沉重的万里长城……

上面这段文字便是截选自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文章,它就是借鉴于课文中著名诗篇《乡愁》的思路。小作者通过借鉴,借出了新意。

3.借选材立意。

许多学生怕“写”,其拦路虎就是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其实,这可以通过对范文的阅读,从中在选材立意方面得到启发,来构思自己的文章。同样是写亲情类的文章,莫怀戚的《散步》就是一篇尺寸千里、富有质感、以小见大的佳作。文章从小处落笔――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表现的却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似乎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散步的小小生活画面,而是一个广大的世界;感到的也不只是一家四口人的小事,而是关系到时代的大事。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步》一文的作者善于从日期常琐事中取材,给读者以新奇回味,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散文的取材立意,应该体物入微,以小见大。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的立意和选材等方法,选取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人间亲情。

二、立足文本,创新思维

借鉴是写作训练中一个起始阶段,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写作。为此,在立足文本、借鉴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多方向”进行思维,打开学生闭塞的思维通道,激发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动情点和思维的闪光点。

(一)围绕主题,拓展创新。

十四五岁学生的思维如迸射的火花,一经点燃即可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联系语文教材中多为想象和联想丰富的课文的特点,我在借鉴的基础上将写作重点放在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借助《金色花》《天上的街市》《乡愁》等课文让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学完《乡愁》后,在学生述说如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后,我让学生《乡愁》续写第五节诗,一时间学生兴味盎然,诗兴大发:

生1:而如今

乡愁是台北动物园里的熊猫

一只叫团团

一只叫圆圆

生2:而如今

乡愁是飞行在两岸上空的波音737

你往这边

我往那边

……

这个续写活动让学生过了一把诗瘾,同时也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提炼话题,感悟提升。

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学会辩证地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从而将知识内化成学生个人的能力。因此,在品读了一些经典性的文章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写一些鉴赏类的文章,如学了《紫藤萝瀑布》、《荷叶母亲》后,写一篇《一枝一叶一世界》;学了《春酒》、《端午的鸭蛋》后,写一篇《家乡的味道》以了解家乡的民俗;学了《孔乙己》后,谈谈小说中“笑”的艺术处理,等等。

由此可见,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探究、想象、感悟中放飞心灵,并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写作,鼓励他们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立足文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激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并用这股“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必能赢得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教学参考.2007.1.

[2]语文教学通讯.2009.5,2010.10.

[3]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略论《史记菁华录》对补叙手法的总结 下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