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域文化之花在小学品德学科吐露芬芳

时间:2022-08-27 03:55:01

让地域文化之花在小学品德学科吐露芬芳

摘 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品德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中,地域文化资源正越来越被广泛地关注和应用,它是品德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地域文化发达。

关键词:名城临海;地域文化;品德课堂 小学中高学段的国家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性课程,其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注重联系当地生活实际。《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地域文化,如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发觉、保护、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必将极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人现就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品德学科的整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充实小学品德课堂

临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大批珍贵文物,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东湖公园、桃渚戚继光抗倭古城、郑虔墓等,其州府城墙和桃渚古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临海古城之所以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称,除了这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还因为许许多多优越的自然名胜和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上留下了许多可以自主开发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通过学生或教师的活动来达到开发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教材中的“空白”,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性。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古城的桩桩件件,都凝聚着历史的记忆。那土砖辉泥和水土朽木,都显示着古城的特征,还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播放视频、歌唱表演、绘画比赛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台州府城墙,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古街,有被称为“春夏游乐之冠”的东湖公园、巾山塔群等风景区。在教学《我来做个小导游》时,著名教师郁明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其中有个环节:“看看我的家乡景”: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方言游戏,让我们领略了各地不同的特色。其实除了方言,每个地方的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自己家乡的资料、图片,谁愿意先来做个简单的介绍?

(2)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家乡都很美?是不是都想迫不及待地介绍给大家?那好,我们给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吧!

(3)生介绍家乡的美景。(小组互动、场上场下互动)

(4)反馈。刚才你给同学介绍了美景,他们有什么评价吗?

(5)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美丽景色是那么令我们神往,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搜集临海名胜古迹的图片和相关的书籍、音乐等。准备的过程是一次爱家乡教育的契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科书内容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环境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临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桔果之乡,柑橘、茶叶、蔬菜、杨梅、草莓等已成为临海效益农业的支柱,境内还有全国著名的西兰花生产基地。无核蜜桔和优质茶叶,屡获殊荣,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在《家乡的特产知多少》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通过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尝一尝,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与众不同,在同伴、老师的赞美声中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挖掘临海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小学品德课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开发地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整理文化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要重视课堂以外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优势,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通过课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道德,通过课前调查和课程学习,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

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

临海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元宵节(正月十四)看花灯,家家户户吃糟羹,吃罢糟羹吃甜羹;中秋节(八月十六)家家吃“糕喃”,糖霜饼;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清明节,每个家庭都会扶老携幼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这些贴近生活的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兴致盎然,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浙教版六上《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课后延伸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发现他们对节日食品特别感兴趣,于是发动学生“认购”一种节日食品,收集这种食品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并举办家乡传统节日食品“品尝”会。活动中,学生有的用照片介绍,有的用实物介绍,内容异常丰富:从食品的色香味形、制作方法和原料,到吃该食品的含义等,使大家都获益匪浅。我们也可以借助学校创建“节日大观园”红领巾小事业阵地,引导学生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春节里开展“欢乐和谐中国年”习俗大搜索,“春节对联”书写大赛,贴门联等。清明节到时,开展“忆先烈事迹,明荣辱新观”主题班会,踏青远足活动;重阳节开展“学一技表孝心”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感受节日的喜庆,增加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崇高精神的滋养下,不断获得探寻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成果,逐渐懂得合作、尊重、谦让、感恩、珍爱的意义。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

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临海地方文献、博物馆等地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记者采访队”采访临海的老人,了解本地的民间故事。从老人妙语如珠的话语中,学生收集到层出不穷、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故事传说,有紫阳内丹《悟真篇》、尉迟恭冒雪筑州城、金满大闹台州府、台州式硬气……这项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净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明白了是非黑白,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但锻炼了学生搜寻资料,与人沟通交流、耐心倾听等各种能力,而且让他们感悟到本地独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

临海,这方热土,物华天宝,民风淳朴,虽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们为祖国的历史增光添色,为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谱写了可歌可颂的篇章。古代有王士性、谢深甫(宰相)、谢道清(理宗皇后)、紫阳真人、秦鸣雷(殿试第一名),现代有“名满东南的光复旧勋”王文庆,“报国拼此身”的杨哲商,“只尽我心完我责”的杨镇毅,“留得清名举世知”的陆翰文,“辛亥革命第一人”的屈映光等革命人物,当代有朱洗(东湖旁边雕像)、冯德培……这些可敬的临海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永远是临海史册上的骄傲。如实践案例:追寻乡贤足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家走访老人,到临海图书馆调查临海古代历史上的名人。果然,在课堂上有几位学生说出了唐郑虔,还知道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教师又引述了一些资料,唐代古祠――郑广文纪念馆,又名郑广文祠,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临海市区北固山南麓,背依著名的江南长城――台州府城墙。未曾想到,几位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亲自游郑广文纪念馆,还带回了几张照片。看来这一节课激起了学生探寻家乡历史名人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临海地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家乡资源,我们的小学品德学科定能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广建,叶维军.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许宏.童心课堂: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郁明.印痕:一个品德教师的教学漫记[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下一篇:探究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