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8-27 03:33:07

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摘要]资源型企业发展要以“规模经济”为导向,是世界资源型产业的普遍规律。与西方大多数资源型企业所体现的规模经济特征相比,我国资源型企业在此方面亟待加强。本文在分析世界资源型产业的集性和西方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资源型企业在规模经济方面缺憾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企业体制

[中图分类号] F4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01-04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03JZD0017)的总结成果之一,并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留金出[2007]3020)。

资源型产业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动力,是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中的关键领域。当前,西方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少数规模巨大的资源型企业控制着本领域的矿产资源生产和贸易,并且,由于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日益提高,国家投资随之增加,使资源型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张。就我国而言,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的背景下,研究资源型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为我国资源型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学界对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的理论认识

资源型企业为何规模巨大?对此,西方学者的解释是资源型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由大量经济学文献证明,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的规模经济曲线呈L型或U形,即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递减,或至少达到某一规模之后,其成本曲线才递增。针对资源型产业的规模经济特性,西方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一)规模经济适用于资源型产业的生产模式

西方学者认为,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模式决定了规模经营能获得更多利润。以钢铁产业为例,钢厂通过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程序,在同一个工厂内将粗铁炼成钢坯,再将钢坯加工成半制成品,这就节省了加热粗铁和钢坯时所需的燃料及设备,实现技术互补的生产过程。既便各生产阶段在空间上是分离的,拥有从原料生产到初级加工再到最终制造业的大型企业的优势仍十分明显。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恰当地调整各阶段产品的产量,而且能在内部调整价格以保证整体的收益,减少风险。同时,矿产资源具有伴生性特征,往往同一矿山可产出两种以上的有用矿物,如铜矿中就常伴生铜、铅和锌三种产品。大型企业通过综合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明显低于分别生产铜、铅、锌的采选企业和冶炼企业;资源型产业某些中间环节的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即在交易中只涉及使用权的转让的前提下,产品售出会导致产品生产的相关信息的转移,使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有泄密风险。这促使受化工技术和自然影响较大的资源产品以及矿藏地理分布集中的原料产品的生产厂商有实行内部化经营的动机和原因,从而形成规模经济。

(二)规模经济能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自然资源。它的消费存在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即本期的消费将剥夺未来消费的可能,而市场不能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既便市场机制运转正常,资源产品比价合理,资源产品的实际价值往往也被低估。因为市场作为协调即期需求与供给的工具,对资源产品的未来需求是难于涵盖的。所以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必须体现适度集中,它一般属于接近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只有在形成规模经济的情形下,才能避免产业内过度竞争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首先,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通过单品种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实现。如乙烯装置是石油化工的核心装置,其规模大小决定了其产品的经济效益。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乙烯装置的调查表明:以75万吨/年产成本为100%计,产能下降到50万吨/年,平均成本上升4~9%,产能下降到20~25万吨/年,平均成本上升14~33%。其次,企业还能通过将几个产品生产线设在同一个厂区,或者联合多个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形成“城市化经济”。这种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节约运输费用,促使下游产品也达到规模经济的规模。最后,若生产格局高度分散,政府的监管难度将大大加强,许多企业往往能在隐蔽的状态下成功躲避税收与法律约束,导致市场的混乱与资源的浪费。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在政策上支持资源型产业的规模经济以规范资源市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规模经济能克服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风险

资源型产业具有十分强的“资产专用性”。如昂贵的炼钢设备只能用于生产钢材,这使资金一旦投入便会带来巨额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大,企业的灵活性就越低,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大量事实表明,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能很好地避免资产专用性带来的缺点。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更便宜地获取投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多角化经营可以使企业投资方向的转移在内部进行,当企业的一种产品生产的发展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把投入该产品的生产资金抽出来,投入到其他利润较高的产品生产中去,以降低投资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可以影响矿产生产的格局;它们能够在众多备选开发矿点中选择在什么时间、以什么速度开发哪一个矿点,甚至可以在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风险较小的地区进行勘探以提高开采成功率。随着开采成功率的提高,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风险也能相对降低。此外,大型资源企业潜在生产中心的多样性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灵活性,使它们可以对经济条件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

(四)规模经济可以提供矿业生产所需庞大资金保障和高新技术支持

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匀性、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资源型企业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较大,因此在西方学界,资源型产业被认为是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一方面,目前找矿和矿产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巨大,矿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对稀有矿产资源的竞争而非产品的竞争,所以新企业进入资源型产业会遇到很大的资金壁垒。能够完全克服此类资金障碍的公司,要么是已经很大并想使其利益多样化的公司,要么是由政府建立的公司。另一方面,产业中“老企业”凭借其对技术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控制而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企业的规模庞大使它们能整合整体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使技术的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大型企业集团更可利用专利法的保护其拥有的技术库,形成技术垄断。

以上西方学界的分析可谓提纲挈领,其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阐明了资源型产业的自身发展特征决定着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的性质。但笔者认为,西方理论缺乏对作为规模经济主体的企业进行细致刻画,因而尚还不足以解释我国资源型企业规模经济缺憾的现状。那么,我国资源型企业的现状与西方理论解释有何差别,为何我国资源型企业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二、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一)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我国资源型企业无论是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相比,还是同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从集中度来看)规模都明显偏小。以煤炭产业为例,据统计,我国约有2万余家规模不等的各类煤炭企业在从事煤炭生产,但行业中没有一家(甚至几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甚至几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具有重大影响。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CR4一直低于10%,CR8一直低于15%。①当前,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生产能力仅80万吨,而世界先进产煤国的矿产年产规模平均在200万吨以上。即便是我国规模经济已相对发达的石化工业,其规模仍依旧偏小。1999年全球乙烯炼厂平均规模约540万吨,其中最大炼厂规模4,085万吨,最大单套蒸馏能力1,250万吨;而我国乙烯炼厂平均规模仅160万吨,最大炼厂规模只有1,350万吨,最大单套蒸馏能力只有800万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②此外,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以煤炭产业为甚,中小型乡镇煤炭普遍赢利,而国有重点大型煤矿则亏损严重。目前,国有重点煤矿各种债务总负担854.19亿元,其矿井生产能力利用率仅88%,闲置能力达4,426万吨。③概言之,我国资源企业与发达国家资源企业发展相比基本处于“多而散,散而乱,乱而差”的局面。

(二)企业体制缺陷是我国资源型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资源型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特征达到规模经济。但为何我国资源型企业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经济呢?这需要对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社会的视角对我国资源型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予以全面、深入地把握。

我国不是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按照企业追求利润(收益)最大化的要求来组建和发展资源型企业的,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要素不断增加和完善的过程中,在多数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资源型企业的投资权、资本经营权仍受政府控制,或受特殊体制因素的羁绊(如条块分割),所有制体制改革不完善,出资者、经营者的权益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因此,我国资源型企业与西方资源型企业存在一个本质的区别――企业体制。①我国资源型企业与西方大型资源型企业的企业体制相比,主要以下面四方面约束着规模经济的发展:

1.企业体制中成长机制的缺失。根据经典规模经济理论,西方企业是在由小变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经营体制、更新设备、采用更高效的采矿方法等手段追求高劳动生产率和低成本,达到企业的规模经济。而我国大型资源型企业之所以规模大,不是小企业自身增长和扩张的结果,而是一开始就是作为大型企业创办起来的。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在中国这种特殊身份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技术效率的改善机制,即所谓“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在这种机制下,国家给予企业定期的投资、固定生产任务和限定产品收购的价格,因此我们可以把国有资源型企业的成本假设为在一定规模内趋向于定值。由于通常技术效率与成本高低是负相关的,故在一定时期内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是一条平缓的曲线,于是对应的成本也就趋向于一定值,与规模增长相伴的是规模不经济。同时,我国资源型企业由于没有经历企业成长期中完善企业制度的过程,折旧提留体制与设备更新体制不合理,导致开采用设备和生产工艺无法及时更新,许多设备在建厂后就几乎没有更新过,还有相当多的矿产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挖矿,车拉肩扛或畜力运输,规模经济根本无从谈起。通过对比能看出由于成长过程的缺失导致我国大型资源企业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规律的企业成长体制。

2.企业办矿体制与企业体制的“地方性”约束了规模经济发展。外国的资源型企业为集团企业制,其公司下常有多个矿山,跨省(州)、甚至跨国开采矿山。这不但体现出横向一体化的规模经济的优势,更体现其管理成本节约的规模经济。而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模式一般是“一企一矿”制的模式。本地的矿山就是企业的全部,企业规模无法在原基础上扩大,无法与西方国家多矿山企业规模相比。因此,我国资源型企业只能存在单个矿山内部规模经济的可能,几乎不存在横向企业规模经济。我国资源企业办矿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地方性”。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各地方在局部利益驱动下,对中小资源型项目的投资急增,大量小企业涌入矿业,并利用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市场割据。处于矿业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由于体制的“地方性”和行政区划所限定的市场空间制约,无法寻求进一步的规模扩张。这使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社会资源无法以较低的成本集中地配置到具有较高规模经济水平的大中型资源企业。

3.我国资源型企业集团体制有待深化。根据企业发展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西方资源型大企业集团都实行股份制,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集团公司直接控股、集团公司间相互掺股、持股,构成了一个上下纵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经济联合体。相比之下,我国资源型企业集团经济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约束着规模经济的发展。从股权结构上看,大中型资源企业集团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隶属于中央各部门,城市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却难以参与这些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这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相比,企业的集团化实为换汤不换药。从公司治理机制上看,公司治理结构没有发挥相应的监督与制衡作用。资源型企业集团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集团的组织结构上看,普遍存在没有理顺母子企业关系的问题。组织结构的混乱导致资源企业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均低于全国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资源型企业全员劳动效率低于国有重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源型企业集团的功能建设尚需加强,使企业集团能更有效履行投融资功能、决策功能、战略规划功能、技术开发功能和市场营销功能。

4.企业办社会的体制令生产成本高居不下,难以形成良性规模经济循环。与西方大型资源企业相比,我国国有大型资源企业的社会负担要重得多。企业办社会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经过几十年的沉积已铺了过大摊子,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办社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企业营业外支出过大,使企业运作成本的付出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矛盾,以致企业投入大,产出小,效益低下,不能适应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体制下,企业越大,企业办社会的份额就越大,企业负担也就越严重,阻碍着规模经济的实现。

三、几点认识与建议

由上文分析,企业体制方面的约束阻碍了我国资源型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我国资源型企业必须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制定促进资源型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合理化的方案,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型企业充分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针对我国资源型企业、尤其是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企业的特殊现状,政府对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建议,我国资源型企业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调控下,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重塑资源型企业成长机制,推动资源型企业规模发展。资源型企业应该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彻底改变过去依靠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的生产体制与模式,积极推动企业体制的市场导向性。同时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方法重新计算企业资产价值,以科学合理的方式重新计提资产折旧。正确处理企业发展规模和设备更新换代的关系,把规模扩大建立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采用高效率采矿方法的基础上。政府与企业关系必须分清,尽力避免“预算软约束”对于企业体制发展与创新的负面影响。政府还应该正确引导资源型产业体制改革的方向,对资源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资源企业规模经济有效发展。

2.改变旧的办矿体制与打破企业体制的“地方性”。首先是改革原来体制下对资源型企业的区域管制,改革单矿山企业制为多矿山企业制。可以尝试有计划地把区域内几个有潜力的矿山企业合并为多矿山企业,使区域内实现规模经济,同时把改革所节约的管理费用转变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促进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其次,推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避免行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资源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要消除影响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跨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障碍。中央政府应该着力调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防止地方政府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大局的行为的发生。同时促进行业协会制度的形成,改变资源企业地方割据的局面,推动资源型企业的跨省区发展。这里提到的行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生成的一种民间(市场性)组织,是市场在追求效率中自发]化的产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从而促进市场机制的规范化、秩序化。

3.深化资源型企业集团经营体制的改革,改变混乱的母子公司关系。要使矿业企业集团形成合力,实现规模经济,减少内耗,就必须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条件具备的矿业企业集团,也可由控股经营公司向纯控股公司转化,精简母公司职能机构,将生产经营功能向子公司转移,充分调动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将母公司精力集中于战略规划管理,发挥投资决策、扩大融资、市场开拓和协调、研究与开发、财务监控和重要人事管理的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决策中心,投融资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销售服务网络。

4.打破企业办社会的束缚,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发展。要真正解决资源型企业“企业办社会”的约束,其关键是政府重新接管应该由其负责的公共设施和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应先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然后把原来由企业负担的社会服务机构“关、停、并、转”,最后建立整个地区统一的公共服务机构。当在把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彻底剥离后,企业可以把节约的企业基建投资资金转变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投资,令这部分资金的运用效果产生质的变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cale Economy for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Zhang Jiaxin,Chen Yifu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It is a common la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must take "scale economies" as the guidance.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 economy in most wester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requir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entr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nd the western scale economy, mainly studies the reasons of our disadvantages and gives some policy proposals.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industry;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scale economy; enterprise system

上一篇:劳工标准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