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思考

时间:2022-08-27 02:48:41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思考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文化也呈现出互相交流、融合的趋势。而这种氛围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应该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中国应该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大格局下,协调好56个民族的小格局,这个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承 多元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 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1民族文化及传承

1.1民族文化的涵义及内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这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重点探讨精神文化将如何传承。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而不断发展,但也威胁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生存,而与之相关联的民族精神的更生和重塑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时,又促使我们必须对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之后新的反思,并作出理性的选择。

1.2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民族文化传承是狭义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特指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承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进行,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中知识的传授和课外活动的方法开展。(1)知识传授。除了通过教师课堂授课了解本民族的语言和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使用各学校自主开发的“乡土教材”以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建立一套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2)课外活动,此处的课外活动包括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社区和学校举行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而能够最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和效果当然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同时,还应培养全体国民要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2多元文化教育

2.1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多元文化教育这个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诸多国家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国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定义过多元文化教育, 虽然各国说法不一, 但大体含义相同。归纳起来, 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1)日本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见解, 如担任异文化教育学学会会长的九州大学的江渊一公认为, 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对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与移民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2)我国把多元文化教育称为多民族文化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 主要是从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来论述的,我国是个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

2.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

我国又称多元文化教育为“教育人类学”,不论名称是什么,但是学科目的应该是大概一致的。总结有如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他者”的角度去观察本民族文化,从而获得最大程度地自我了解;第二,给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纷繁的全球化背景下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以及全球社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第三,培养学生学习本族语言,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3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它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之内的各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本文中所提到的民族认同是狭义的民族认同。民族学校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1)编写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并且开设有关的课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本民族的知识文化以及语言,是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起源、发展历史,对自己本民族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2)举办各种少数民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这对本民族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民族认同培养,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资源非常匮乏,有的教师本身就欠缺一种民族认同感,只有让教师树立起民族认同才可能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以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而学校应承担起培养、管理教师这一职责。

2.4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中国目前是以汉族文化为主题文化,汉语也成为主体教育中的主导语言。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大众文化为背景,授以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学生,这种教育是不存在极大的问题的。然而,对于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讲,或许汉语教育也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首先,偏远地区师资非常匮乏,教师教育质量较低;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再进一步升学的过程中,汉语教育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再者,少数民族学生随着学业和工作的原因,而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其他地区,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相处中,可能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着少数民族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汉族学生的歧视,并且对其他民族的习俗不尊重,致使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因此,而产生了一些问题。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3.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提出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从时空两大坐标和十大方面宏观描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观点,以及该“多元一体格局”所形成的6大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认为:“一体”指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多元”指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这是大格局。

3.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不仅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本国悠远的历史文化。首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居多,其余还有55个少数民族,56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其次,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发展“多元文化”。正如前文所述,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的核心是指国家统一。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为了达到维护国家政体统一的目的,各民族就必须有一种共通的语言。

综上所述, 国家统一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桥梁”—— 汉语教育,为各民族之间语言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在此基础上, 达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平等、全面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奠定国家一体化的基础。

(2)就个体而言,少数民族成员只有通过汉语的学习,才能够融入主流社会,从而突破文化屏障进入主流社会谋得个人能力的最大化发展。同时,也只有少数民族大多数成员顺利进入主流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进程才能够得到推动和发展,国家的统一才能更加巩固。

参考文献

[1]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 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上一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下一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创业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