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7 02:13:45

阅读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7年级处于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相比有明显差异,对语文阅读思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目标更重视质疑探究精神的培养:“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如果从7年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规范且有效地达成目标,预习法是很好的选择。

预习法指的是规范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流程,并坚持按照此步骤在课前预习。

步骤:标注节号,方便听课。在课文中圈出“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并给词语注音。朗读两遍课文,划出文中精彩词句。质疑或赏析,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疑问;没有疑问的在划出的精彩词句旁写出词句的好处。

流程: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按以上步骤进行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教师通过表扬或批评培养并巩固学生的预习习惯,然后依此步骤上课。

预习法在实施的初期阶段要注重强化规范,比如预习的时间放在早读晚读时段,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预习。步骤的前三步,学生实施起来并没有困难,难点是第四步质疑或赏析。这时候可以降低难度,学生可以参考教辅资料进行赏析,划出精美、有表现力的语言,摘抄出赏析的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因为别的学生可能也用同样的教辅资料进行预习了,所以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其他学生自然会有贬抑的反应,这也促使他下次进行预习赏析时,强化用自己的语言和阅读体验去赏析,也为下一步质疑打好了基础。

一、质疑要淡化学生的权威意识

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接受的是一些不完整的讯息,能够把握的是比较完整、有开头也有结局的故事,剖析解读相对浅层。他们习惯在课堂上服从教师、服从课文,权威意识非常浓厚。初中阶段文本解读不但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感悟,还要掌握适当的言辞,确切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注意淡化学生的权威意识,包括淡化教材权威、编者权威、作者权威、教师权威。在课文讲解时,有意识地问学生这篇文章好不好?一部分学生会回答:“好啊!不好的话就不会选入到语文课本了。”教师顺势引导:“教材不断改革发展,有些课文的选入,并不见得在文学和实用角度有多突出,而是出于某种原因。我们对课文的解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体悟。”打破是建立的根基,打破是建立的前提,所谓“不破不立”。

二、质疑要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质疑探究精神建立起来需要长期循环往复的培养,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质疑兴趣和精神,要多从学生解读的层次和特点出发,肯定之,理解之,让学生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质疑的态势。

《金色花》课文质疑时,第一个上课的班级有学生提出最后一句话读不懂。这个问题的提出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好几轮了,备课时从未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最后一节原文是:“‘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当时笔者心里的预设是这个学生恐怕是为质疑而质疑的,于是也没有问其他学生有没有读懂这句话,提问的学生究竟读不懂什么,就自己把它解读成了表现孩子的天真调皮,然后那个提问的学生在老师的注视下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就过去了。到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再次质疑这个句子的时候,笔者明白自己误解了第一个质疑的学生,他是真的读不懂。于是问学生:“这个句子,你不懂什么?”他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是孩子讲的,可是为什么后面又说‘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里的‘你’是妈妈,好像又是妈妈讲的话,我不知这句话是谁说的了。”

原来学生的问题是搞不懂这个内容。笔者连忙自己读了两遍这个句子,心里有了答案,这句话一定是孩子说的没错,“这”还包含了上一段妈妈的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编教材的人如果把这个句子分成3段,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它紧紧接在孩子的话后面,所以学生又误解成妈妈讲了这句话,如果把句子翻译成“这就是那时你同我的对话了”,就不会造成理解的疑难。于是先请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也茫然不知。再提示,“那时”指哪时?学生回答,“那时”指黄昏时孩子重新变回人形回到妈妈身边的时候,“你同我”中“同”能不能换成其他词呢?学生回答,可以换成“和”。再把第9段分成两个节次,比较一下,发现了编辑和翻译的不合理。请学生把句子调整一下。把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既当翻译,又当编辑,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三、质疑要强化问题的真实性

质疑的问题应该来自于学生的阅读真实体验,是真阅读、细阅读之后的高层次的阅读疑问,警惕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倾向,警惕无聊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

一开始质疑提问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非常浅层而无聊的问题,比如《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是男的女的?李谷一是谁?这些粗浅的问题只要稍微关注一下资料就可以解决,或者不解决也不影响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并没有太大意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散步》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的第1课,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在质疑时提出的问题最多的是:最后一节中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这个问题关乎主旨,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确实理解有困难,所以这个问题是真实的,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教师肯定问题的价值,先请其他学生回答,结果几个学生都回答出其中包含着对家人的重视和珍视。教师再请学生读全文,试着从文章主旨角度切入,读完后学生依次逐步回答出里面有亲情、爱、孝顺、尊老爱幼、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几个答案中,“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主旨的体现,但学生的理解恐怕还流于浅层,甚至直接从教辅资料中得到的,不是自己的阅读理解。教师再请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再经过讨论,对“我”和“妻子”的角色定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有学生从“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句话中,得出自己的阅读体悟:“我读这个句子,就感觉‘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就好像母亲以前背起小时候的‘我’,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就好像以后儿子背起了他的母亲,就像‘我’现在背起母亲一样。”显然,通过这样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这个句子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了,不再等同于硬搬教辅资料中的答案了。

四、质疑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质疑要强调从语言本身出发,牢牢把握作者在文章里表达的情感态度倾向,不能姑妄猜度,更不能背道而驰。《我的早年生活》第6节丘吉尔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这是好运还是勤奋?学生在课堂回答时用臆想法判断: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肯定是出于谦虚才说是因为好运的,像他这样的伟大人物不可能不勤奋的。针对这样的回答,教师问学生:“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的?”学生表示找不到时,教师强调:“任何结论的产生应该基于你读到的语言本身,语言或许有言外之意,但必须有迹可循,有据有理。如果有疑问和他见,应该去查阅资料,找到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学生表示信服。

《风雨》授课时,一生首先质疑:“老师,我要质疑。题目是‘风雨’,为什么只写风没有写雨呢?”马上又很多学生反驳并找出3处侧面写雨的句子:“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学生对前两处没有疑议,但对于第3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讨论非常激烈,甚至可以说是辩论。一种意见是此段写风,不是写雨。另一方意见雨如果不大,池塘不满,再大的风也不会把鱼儿吹上池塘岸。

教师耐心倾听双方评说,提醒学生从主旨角度出发印证观点:课文作者对风雨是赞颂还是贬抑?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句子“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读出作者对风雨的赞颂。但马上学生又找到上句“老头在使劲儿捶着腰腿”,反驳说:“风雨给老人带来了病痛,足见作者不喜欢风雨。”又有学生找到“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和“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两个句子,提出作者对风雨还是赞颂的情感态度,因为作者写风雨带来的破坏时程度还是轻微的,尤其是写风雨给人带来的麻烦甚至是具有喜感的,如果是对风雨感到恐惧,作者在选材上就会写山洪暴发、房屋倒塌、人被刮倒压死。

师生都表示赞同,然后再回到起初的问题,学生轻易得出作者写“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心情轻松愉悦,也是表现对风雨的赞颂,因而此处争论到底写风还是写雨没有太大意义,既有写风,也有写雨,都是作者从侧面表现自然的威力,其中融入了作者细致独特的观察体验和精妙描写。

学生真正从文本语言出发,关注并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课堂上处处有生成、有惊喜。

学习《羚羊木雕》时学生质疑:万芳妈妈说不能拿别人的贵重的东西,她怎能说是重财轻义呢?此时教师提示,课文主要批判大人世界的重利轻义,可以尝试用换位法思考,如果换成是万芳把东西送给“我”,万芳妈妈肯定会索要回羚羊木雕,因此万芳妈妈是基于道德教育讲这句话,本质上是重财轻义的,但必须明确万芳妈妈不是坏人,她只是小市民。

《论语》第12章拓展时讲到孔子父亲叔梁纥,为何父子不同姓,照搬王力《古代文化常识》孔子先祖宋国公孙嘉字孔父,古人有以祖先字为姓的。学生又问:“为什么叔梁纥不姓孔?”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通过潜移默化的预习质疑培养起来了,课堂上“我来反驳他的话”,这样的语言就多起来了。

用预习法质疑探究,在课前自然生问,在课中呈现、生成,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使课堂更有针对性,更灵动更有张力。同时对教师的进步提升也有积极意义,教师对学生疑问的解决程度,决定于教师对课文更到位的解读、更精细的备课和更高明的课堂机智。

上一篇: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新常态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