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众环境权

时间:2022-08-27 02:04:00

浅析我国公众环境权

[摘要]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森力资源锐减,水污染、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突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愈加强烈。在我国的法律中,环境权作为环境法的基础理论,对其性质仍有争论。因此,分析环境权的性质,明确能够提讼的主体范围,是提起环境诉讼并且规范公益诉讼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键词]环境权;公益性;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11-01

一、前言

环境权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工农业生产极具扩张性的发展,大肆掠夺自然资源,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浪费,由此所带来的工业、生活垃圾无疑加重了环境的承载负担,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二战所带来的危害与灾难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权。人们为了获取生态、人类自身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权应运而生。1960年以来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浪潮推动国家对环境管理的民主化进程。1960年联邦德国一医生在控告向北海倾倒放射性废物行为时提出了环境权的主张,引起了一场关于环境权的大讨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标志着环境权为世界所接受。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吸引了一大批外商企业。新技术的引进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导致了许许多多的环境污染。由于我国长期技术落后,起先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使得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人们不得不反思过去,重新认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公众环境权的概述及分析

这里所说的环境权仅仅是指主体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所谓公众环境权就是个人、单位、人类等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就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承担的基本义务。

(一)公众环境权是一种公益性权利,主体应当具有广泛性

公益泛指与社会公众相关的福祉和利益,它并不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人类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牵动着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人类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进行生产生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人类也是整个地球生物链中的一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法律赋予公众环境权应当是广泛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由此可以看出,这里我们说的能够提起对污染环境行为能够提讼的主体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而将“个人”排除在了公益诉讼的主体之外。许多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在权益遭受损害的情况下,个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公益诉讼。兹分析如下,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组织的监管行为相对迟延,不能在污染发生时及时制止,总是在污染发生后通过事后的处罚或者限期改正污染行为来处理,致使环境污染的不到根本、及时的解决。应将“个人”公益诉讼的主体,这不但能及时发现污染环境行为并及时通过诉讼解纷止争,而且也是公众环境权公益性的内在要求。

(二)公众环境权是一种社会权,应当由环境法确认和保护

公民有从社会中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从环境权的概念提出至今,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于环境权是否属于一项私权利。认为环境权是一项私权利的学者则试图通过在民法体系中确立环境权,完善其救济制度,并在实践中结合民法中的侵权理论和人格权的侵害理论完成环境权“私法化”。但是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丰前环境权诉讼”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我们从民事权利和环境权比较可以看出,行使民事权利的目的在于实现自身利益,而环境权的行使目的却在于维护公共的环境利益,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因此公众享有检举控告的权利。

(三)公众环境权与公众的义务相对应,符合法的基本范畴

从法理上来讲,环境权作为一项权利,应当有与其相应的义务和与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联系,否则,环境权称不上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由于公众思想意识、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原因,不可能同等的要求其履行保护环境。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公众在拥有检举控告权、参与管理权和知情权的情形下,应当更好地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结语

对公众环境权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法律基础,而且同时能够对公权力滥用进行制约。同时它的确立能够协调各种利益集团或个人同公共环境之间的利益,使其充分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寻求利益共赢。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6).

[2]张震.从民法上的环境权到宪法上的环境权[J],北方法学,2008(02).

[3]王世进,刘恣宏.环境权理论的发展与环境权入宪的反思[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4).

上一篇:成年人刑事责任探析 下一篇:对我国审判组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