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组织策略

时间:2022-08-27 11:48:24

浅谈音乐组织策略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关键词】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

新课程赋予音乐欣赏活动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音乐欣赏活动,是学生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不可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愉悦感管、开阔音乐眼界,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和思维,还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只有从感受、体会音乐本身的审美特性入手,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才能便学生在艺术之美的感染、熏陶之中,逐步发挥音乐之由美入真,以美导善的教化功能。我想就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策略淡淡一孔之见 。

一、把握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所谓审美活动是指主体对客体审美特征的申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的一种活动,它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的关系。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所以不能忽略了其本身的审美特征。音乐和文学、绘画等姐妹艺术,本身都有着自己独特

的传情达意的手段,音乐艺术是靠听觉来获得感受和体验的,它首先是声音和时间的艺术。因而它的表现手段既是独特的,又是极其多样的。就其基本手段来说,有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和曲式结构等。虽然在欣赏音乐时,由于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赏到的是它们的综合音响效果,但是,如果对于它们的各种表现手段缺乏具体的了解,则很难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验和认识。所以,我们在制定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时,不能仅仅把欣赏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认知教育和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上来把握,而应重视对音乐基

本表现手段的基础上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结构以及其他表现要素,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另外,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它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直接与心灵接触,它首先诉诸人的听觉器官,所以,听觉感知训练时欣赏活动中至关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把握就越细致、全面。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是多种感觉的综合活动。在审美感知的活动中,各种感觉之间形象彼此沟通、转移、互渗现象,能极大地丰富、加深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多通道参与”的欣赏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多通道参与”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典型的是“视听结合”,即视觉和听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配上录像片或可操作的投影片,就会把龟兔赛跑的场面生动地描绘出来,通过音乐和语言的叙述将眼前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某一件打击乐曲器,直按、主动地参与欣赏音乐,也可以“体态律动”参与对音乐的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动作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这种听觉和运动觉协同活动的音乐欣赏方式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选择富有审美趣味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选择音乐欣赏教材和内容时往往做到形式较简单、篇幅较短小。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而忽视了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和发展。我们首先必须排除认为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必须是简单的,不要刻意寻找音乐大师的作品,因为音乐大师的作品有的过难,儿童不宜接受到的传统观念,在内容选择上注意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创作、演奏上的艺术性,为学生选择音乐形象鲜明、情绪对比鲜明并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优秀作品,如:世界名曲《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大象》、《公鸡》、《狮子进行曲》等,《小天鹅舞曲》片断,童话音乐《龟兔赛跑》等。其次,在选择了富有艺术性及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和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欣赏活动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始于审美感知。对“美”的形态的敏感,便会被吸引而进入兴奋状态。审美情感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虽然学生尚不具有分化成熟的审美情感,但却已具有培养的基础。这是因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美的客体也有积极的探索兴趣。另外,学生的情绪、情感正处在迅速发展期,社会情感也进一步分化,使得他们容易接受节奏、旋律、色彩等形式的情感表现性,并由此发现其殊的内通情感模式。同时,音乐本身就是情感性的艺术,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利用音乐本身丰富、典型、集中、细腻的情感性特点,培养学生在感受、理解音乐审美特征的同时接纳、寻味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通情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金蛇狂舞》是热烈欢腾的、喜气洋洋的;《森吉德玛》的A段是宁静、柔和的,B段是热烈、奔放的:《梦幻曲》那如梦如诗般的优美旋律能产生舒适、恬静的梦幻感觉;《洋娃娃的葬礼进行曲》则低沉、缓慢,充满了悲伤和无奈。通过对各种不同性质、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对比,可以使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在情感上的细微差异。

另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和满足儿童在欣赏活动中的各种情感: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和赞扬,希望参与各种新鲜的活动,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成功等,教师可以以这种不同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由此使音乐欣赏活动能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和交往,获得自信和满足,更好地激发和培育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和表达。

三、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

长期以来,在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中采用的是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程序的倾听模仿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选择教材、制定教学程序、提供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或示范,让学生倾听、记忆、模仿。这种单向封闭的活动程度忽视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及潜在的创造性,显然是与他们在音乐领域中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凭借表象经过情感加工重新组合出的一种新的形象。审美想象以情感为动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激发和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首先必须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使他们的创造想象有更多的“养料”。在无主题的器乐曲欣赏中就能展开充分自由的想象,学生可以借此把头脑中的原有记忆表象和想象组织起来进行再创造。如乐曲《赶花会》,有的学生想象是小鸭子去赶花会,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象是小朋友去赶花会……其次,教师还必须注意丰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多种经验。学生的经验积累多了,就更有可能使几种相互碰撞、渗透交融,创造出新的形象。最后,教师还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情趣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应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充分利用音乐本身的审美艺术氛围和刺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体体验、主体创造,通过引导和探索,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在审美感知充分积累的同时,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从而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意识和潜能的发展,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满足。

总之,音乐欣赏活动,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音乐艺术的需要。只有我们精心组织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上一篇:浅谈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下一篇:浅议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