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提问的“冷”思考

时间:2022-08-27 10:37:40

小学音乐欣赏课提问的“冷”思考

【摘要】欣赏课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真正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正确合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最终达到“完善自我”人文精神的境界。

【关键词】提问 教学目标 学生主体 理性感性

音乐欣赏课的提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现今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音乐教师只注重歌唱课,一旦碰到欣赏课就不知该从何上起。笔者认为只有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最终达到“完善自我”人文精神的境界。

一、提问不再是“凭空设问”,而是围绕“教学目标”

早期的音乐课堂提问只要是涉及本课知识点即可,但在新课标改革后,对音乐欣赏课中的提问设定了更高的要求。那何为有效提问?笔者认为有效提问不仅仅是要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挖掘音乐内在的情感,并且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感和想象能力。

1.直接性提问

音乐课如果只是停留在听会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会听音乐。那么如何引导呢?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而选择有效的提问。要想学生去关注音乐,就必须先吸引学生来关注问题,因此欣赏课的提问必须指向性强。

例如在五年级的一堂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乐曲的主要创作元素来为乐曲分段,我的提问是:“同学们,通过欣赏,你能了解乐曲中的哪些创作元素发生了变化吗?根据这些变化,歌曲可分为几段呢?”如果不以创作元素的提问做铺垫,而直接让他们进行分段,我想学生会一脸茫然。因此,在提问时,教师需考虑的是应当采用怎么样的提问方式以及学生有没通过此问题来关注音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发散性提问

与直接性提问不同,发散性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基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答案没有固定或对于错,而是管制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所得出的答案,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合创造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你能说说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在欣赏《晨景》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安静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聆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能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音乐是很优美很有意境,可以感觉到太阳刚刚升起。”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想象和感受体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你能为这首歌曲用一个来描述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吗?”学生的回答:“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照光煦照的黎明,太阳慢慢的升起等等。”虽然这与教师之前的备课答案可能不是那么的完全相同但是你能说学生的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是错的吗?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参与了,感受了,体验了,那就是成功的。这种发散性问题对学生的创作性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

3.阶梯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是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个小问题,而这一个个小问题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像一个台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去深入音乐、感受音乐。例如在《星光恰恰恰》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每一段音乐的不同情绪,教师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师:小朋友们,听了第一段音乐后,你能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吗?

生:(预设回答)

生1:我觉得这段音乐让我感觉很高兴,

生2:我觉得这段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断断的。

教师追问: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语来形容这段音乐,跳跃的、抒情的、你觉得是哪词语个更符合这段音乐的情绪呢?

生:跳跃。

师:谁能给这段跳跃的音乐加上属于它的动作吗?

生(预设回答)

生1:扭屁股

生2:拍手

师: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做动作吗?

生:(积极地参与)

新课标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来引导。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师先做好课前的准备,选择正确的提问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提问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围绕“学生”主体

在长达一年的教学和听课评课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缺乏精心设问的技巧,有的教师整堂课下来几乎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却一脸茫然等等,其实当碰到这些情况教师就需要反思: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是否有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且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深浅度?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是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观。

1.面向全体重诱导

据了解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最多多只有15分钟,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又如在初三音乐欣赏课歌剧《卡门》,教师先放一段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剧《卡门》讲述了一个怎样的剧情?从视频中学生看到了英武斗牛士,也有高声喝彩的群众,画面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情景……接着一步步跟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示范,斗牛的动作等等,最后伴着音乐让学生加上属于自己的动作来感受斗牛场的氛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带着欣喜与渴望去听这个音乐。

2.面向全体重个性

如欣赏第一册欣赏课《小青蛙》,老师在屏幕上先出示小青蛙玩耍、游泳、避雨、唱歌等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学生回答:“下大雨刮风了,小青蛙一会儿在荷叶上,一会儿又跳到了水里。”老师接着问:“这时的音乐为什么突然弱了下来,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画面回答:我觉得雨变小了,风叔叔也停止刮风了,天气好像慢慢变晴朗了,所以音乐慢了下来。”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对音乐作品认识理解在基本的范围内,不违背作品的原意,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个性。只有让学生个性发挥到极致,教师的音乐课堂才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唱歌曲,听歌曲这么简单,而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个性的培养。

3.面向差异重层次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设计提问对象往往是针对好的学生,这样一来一节课只是在面对几位优秀的学生,对于跟不上的、能力薄弱和学习兴趣低的学生来说,根本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教学就违背了为此,建议教师的课堂提问:按照划分的三个层次,分层提问。对于A层学生,可增加些拓展型问题,有一定难度,发挥该类学生的特长优势,以满足他们“吃不饱”的现象,激发他们“学无止境”的信念;对于C层学生则设计一些易解、易答、易操作的内容,捕捉该类学生的闪光点,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消除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树立信心;B学生居班级大多数,因而在设计的问题要紧扣。

三、提问不再是“对与错”,而是注重情感体验

1.关注课堂:以情“入情”

教师需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情感“零距离”接触。

安静聆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必要环节。如果音乐只是靠耳朵听,而不是整个身心的投入,那么音乐给人的情感只会是像香水,短暂却不长久。关键是理性的细听音乐的内在时,教师是否有合理准确地去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世界。例如欣赏课《二泉映月》,学生在初次聆听后,掌握了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情感后,学生分段进行聆听,(1)欣赏引子部分,提问学生引子部分主要表现什么?学生通过合作、分组、讨论掌握音乐表达的内容,并且教师将对学生的总结进行归纳。欣赏完引子部分后,(2)学生来欣赏第2乐段,要求学生在欣赏时注意这段音乐的前半部分和后段部分在音乐情感上有何区别?这种内在的情感我想是第一遍聆听无法体验的,在初次聆听的基础上,学生一步步地理解作品的创作元素、作品的创作风格等等。

2.关注课堂:评价得当

(1)鼓励性评价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教师如何来把握好这个度呢,这是在课堂上尤为重要的环节。

课堂一:

记得一次课堂上,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学生由于紧张一上台就忘记了,因此,歌曲只完成了一半,这时他的脸变的很红,低着头。教师看到这一幕,就走过来就他说:“是不是紧张了?你表现的比上节课进步很多,最起码你的歌声很美,你的表情很有感觉。"学生听了我的评价后,露出了美美的笑容。

(2)导向性评价

在现今,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容易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一堂课容易“跑题”,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即使把学生的弯路找回来,让学生关注音乐,关注课堂。

课堂二:教师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轻轻的、温柔的。”这时教师的评价:“哇,你把歌曲的音色加上自己的想法回答出来,你的音乐感觉真棒,歌曲给你的感觉是温柔的,那你觉得歌曲的速度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的回答有时连教师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谁能说那就是错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来关注音乐,只有合理地去把握课堂的度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做到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提问既不能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只有把握了教学的度,你的教育事业才有一片属于你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教学100问》,2010-5-1,作者:赵树辉,吴文漪

[2]《2011新课标》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10作者:赵燕

[4]《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9作者:陈玲娜

上一篇:新时期的中国体制对俱乐部进入高校建设 下一篇:农村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