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表见的构成要件

时间:2022-08-27 10:20:29

【摘要】我国的表见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民事法律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我国表见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本文以我国表见制度为研究对象,并深入分析其构成要件,旨在民事交往活动中更好地适用该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表见;价值理念;构成要件

表见制度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物,表见制度作为合同法中非常重要的制度之一,在民事制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国都有明文规定。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鼓励民事主体之间进行交易活动,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国的表见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民事法律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表见制度的价值观念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确立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只有正确掌握它们才会促进法律的完善。表见制度的目的就是补充和扩张私法自治,关系成立是以权的存在为必要条件的,无权一般不会对被人发生法律效力的,这也是制度的核心,宗旨就在于维护被人的意志和合法权益。当然,在表见的情况下,如果完全尊重被人的意志,就会损害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如果保护了相对人的利益,又会损害被人的利益。笔者认为,相对人的利益也包含了诚实信用、交易安全、维护制度等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两种价值之间的衡量是鲜明的。有条件的牺牲被人的利益从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表见的宗旨并不是保护第三人利益,而是为了保护第三人在交易上根据正当理由所产生的信赖利益。这也是表见制度的立法目的,符合现代民法的发展趋势。

二、表见的构成要件

(一)各国立法关于表见构成要件的规定

1.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

梁慧星教授认为,大陆法系的民法倾向于将制度作为私法自治的扩张和补充。虽然很多大陆法系国家的和地区没有在民法典中明文出现表见一词,但都会有表见的立法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170条规定:权以意思表示通知第三人,在授权人向第三人通知权消灭前,其权对第三人仍然有效。《日本民法典》第109条、第110条、第112条和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69条都有相关规定,而且都扩大了表见的适用范围。

由此可知,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表见制度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表见的类型包括由本人的行为表示权授予他人而引起的超越权限、表见以及权消灭后引起的表见;第二,相对人的善意无过失是表见的构成要件之一。

2.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

英美法系国家并没有表见的概念,而是以“不容否认制度”来概括制度的。不容否认制度是指善意或合理的第三人基于人所具有的表面授权与人的行为,则被人不得已未经实际授权予以否认,而应当承担不容否认的的责任。不容否认制度的构成条件就是被人与无权人之间必须存在表面授权,也可以称为明显权,是指人实际上并没有获得被人的授权,可是由于被人的行为具有授权的表面形式和特征,使得善意第三人基于合理信赖而认为该人享有权。

不容否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常常适用在商业贸易领域,通说包括四种形式:第一,人无权;第二,关系终止后本人允许人继续;第三,人超越权限;第四,人的权限有限制,但没有及时将该限制告知第三人。

(二)我国表见制度的构成要件

我国《合同法》第49条明确规定了表见制度,其构成要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是否具备有权的客观表象,即权利外观;二是合同相对人在主观方面是否存在过失,即主观因素。因此,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表见适用范围比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更为宽广,除了超越权的表见之外,还包括即使没有权或者权终止,只要第三人有理由相信,都会构成表见,囊括了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关于表见制度的所有内容。我国的表见构成要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构成要件具有共同点,都要求善意第三人基于合理信赖而相信权的存在,而且在具体的司法适用时,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法官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普通法认为在商业交易中,由于被人的行为使得第三人基于合理信赖而主观上相信权存在,而我国合同法认为只要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权存在的理由就可以构成无权。

笔者认为,表见的构成要件应当考虑权利外观的形成与被人是否具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符合该要件就不会产生表见的法律效果,被人也不应该承担表见的责任;如果构成表见,被人应该受到合同的约束,并承担违约责任呢。

三、结语

表见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表见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完善我国的表见制度,并将其运用到我国司法适用程序里面,提高制度的信用度,保护交易安全,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筠.论我国表见制度的司法适用及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2,10

[2]闫丽娟.英美法系制度引入研究——以《合同法》第402条、第403条为分析对象.华东政法大学,2012,4

[3]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红霞.我国表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华章,2011,1

[4]梁慧星.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1996

上一篇:物业费书面催交证据的认定和处理 下一篇:对经济法体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