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甲流疫情报道对网民恐慌心理的影响初探

时间:2022-08-27 08:22:14

网络甲流疫情报道对网民恐慌心理的影响初探

摘要: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个体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本文结合传播学和心理学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手段对本次网络信息传播中,网民的恐慌心理的产生和恐慌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词:甲流;网络;恐慌;健康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36-02

200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流行型疾病“H1N1甲型流感”爆发。随着疫情的蔓延,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截止2009年11月底,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78893例,死亡104例。美国、墨西哥、乌克兰等国纷纷进入紧急防御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疫苗接种,防止流感进一步扩散。2009 年5 月11 日,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 流感在四川成都确诊。这是继“非典”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纷纷参与信息传播,引导舆论走向。网络在这场信息传播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网络对网民的心理产生了哪些影响,网络是否传播了“健康”呢?

一、网络健康传播

(一)什么是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研究兴起于美国,心脏病学专家法夸尔欧和传播学家麦科比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实施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被公认为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1994年美国学者Everett M. Rogers提出“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近年来,我国有学者指出:“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 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 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1]目前,学界对健康传播的界定未统一,但大都认为健康传播研究议题涉及广泛,包括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以及医患关系、计划生育、烟草控制、癌症早期发现等内容。

(二)什么是健康传播心理

结合“健康传播”的含义,笔者将“健康传播心理”定义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手段传播的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一切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是对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的转载、加工,还对网民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最终投射于现实生活,帮助人们提高对疾病的防御意识。”下面,我们通过网络信息分类,结合网民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网民的恐慌心理进行初步考察。

二、“恐慌”心理解析

(一)疫情报道概况简述(截止2009年11月30号)

调查选取6个大型网站(见表1)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网络对甲流信息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疫情发展情况、疫苗研制和接种情况;关注人群主要是学生和妇女;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对甲流疫情全方位传播,将网民置身于庞大、繁杂的信息网络之中。“受众”变身为虚拟“网民”,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建构着复杂的心理世界。

(二)传播链中的“恐慌”由来

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甲流”经历了爆发、感染、防控等几个阶段。通过宏观把握,笔者将这个过程勾勒成一条模拟传播链,如图1。

网络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显著的交互性,人们在虚拟世界的言行更接近潜意识,体现内心欲望和需求。传播链中,“死亡”和“预测”一直是链条中的核心词汇。美国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2] “安全需求”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在网络也普遍存在。当这种“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内心便会产生矛盾,由此引发恐慌等不良情绪;反之,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这些对人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情绪便会消失。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网络中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也是引起各种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

(三)新闻文本中的“恐慌”表现

新闻标题是新闻眼,是新闻内容的诠释,也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这个经验在网络中同样适用。我们在“百度”随机检索到7篇报道(2009年11月3日至11月9日),摘取部分文本进行分析,以此窥视网民的恐慌心理。

1.“我收到一封邮件,说有孕妇注射甲感疫苗两天后就流产了”;“疫苗都已经被防冻剂污染了,注射后会出人命”――《让甲流流言言无处可遁》摘自《人民日报》11月5日

2.“感冒的人很多,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甲流?”――《甲流高峰又起 民调显示88.3%的人密切关注》《中国青年报》11月3日

3.“没有一种疫苗是绝对安全的,打了这一针之后,甲流是不惧了,但是会不会有什么“乙流”、“丙流”之类的后遗症?……”――《打自己的甲流疫苗 让别人纠结去吧》《钱江报》11月5日

新闻中的“纠结”、“惊慌”、“宽容”等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从心理学角度讲,恐慌等情绪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能产生疑虑、烦躁、不安等多种情绪。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给人带来不安情绪的信息,加上网络媒体的集文字、声音、图片于一体,势必对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关于“甲流”报道中网民恐慌心理的调查问卷

为了真实评估本次甲流疫情中网民的恐慌心理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抽取了20名被试者,男女各10人。问题包括:“你对甲流是否有恐慌情绪?有、没有、一般;你对甲流产生恐慌情绪的原因?自己有流感症状引起恐慌、媒体报道(网络为主)影响引起恐慌、不清楚如何防疫引起恐慌、朋友家人讲述引起恐慌;你所了解的网络信息中对甲流的描述词汇?死亡、疫苗、病变、接种、学生群体、治愈。”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认为:人们对甲流的恐慌处于中等水平;对甲流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媒体报道;网络媒体中被网民最终接受的是关于“疫苗”的相关信息。“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来看, 媒介与个人、团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均发生合作和冲突的依赖关系。它作为信息系统,控制着收集、创作、处理和散布信息资源的作用。当人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对所遇情况的意义作出判断时会高度依赖媒介信息系统。”[3]需要指出的是,该调查由于抽样人数较少,结论还待进一步的考证。

受众的心理效益分“威信效益、名片效益、自己人效益、晕轮效益、投射效益、从众效益” [4]等6种,受众心理倾向分 “共性心理、个性心理、顺向心理、逆向心理”[4]等4种。调查表明,网民对甲流的恐慌心理影响处在相对适中的位置,但恐慌依然存在,而媒体影响已经大于了个体的真实体验。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将各种情绪传给了受众,各种心理效益和心理倾向在网络中同样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来寻求健康相关信息,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互性健康传播(IHC)已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领域。”[5],可见网络甲流中的恐慌情绪传播还具有时间上的延缓性和形式上的隐匿性。

三、心理御“甲”

媒介有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三功能说,“这说明了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也说明了进行健康传播,对民众进行正确地宣传和舆论引导,是传播者的重要职责。”[6]网络健康传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网民心理健康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娱乐,最终都将体现在人的心理变化上。我国健康传播研究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提出,2009年11月6~7日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得到医疗工作者、健康教育学者和传播学者的关注。建议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研究,最终为网络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秦鹏哲等.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传播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9(5).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梦新,李琴.健康传播与社会恐慌[J].当代传播,2003(5).

[4]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燕,刘珊珊,王晓春.提高健康传播效果的探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6(1).

[6] 任景华.我国互联网健康传播效果及对策研究[J].新闻天地,2008(8).

上一篇:项目管理对高校建设的影响及投资控制分析 下一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