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之探索

时间:2022-08-27 06:05:45

语文课堂教学结尾之探索

摘要:优秀精彩纷呈的导语设计往往像磁石,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仿佛一记重锤敲在了学生的心上。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少不了这样的开头,更少不了同样精彩的结尾。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音绕梁,首尾呼应,有放有收,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完整的课堂。如果说,开始的导语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那么结尾的收束就可以是画龙点睛,锦上添彩的效果了。

关键词:语文课堂;结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1-02

一节课的结尾如何,不仅可以窥探出教师的教学功底,测定出教师教学艺术细胞的多少,更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如果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因文、因人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结尾,将给语文课堂增添很多有益的元素。或是轻松愉快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浓墨重彩地抒上一个感叹号;也或者是意犹未尽地点上一个省略号,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营造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语文的氛围。可见,语文课堂的结尾艺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该怎样设计出如此高效的结尾呢?

1.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点回顾

这是我们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它是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总结,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纲举目张。韩愈云":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我们老师要注意,用语力求简明扼要,让学生由繁返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能对课文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如在上完《苏州园林》一文可这样进行归纳总结:叶老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采用总分的结构,七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一来,既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学习说明文时应注意的几个知识点,即说明对象、说明中心、说明顺序,可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归纳总结既可以让教师做,也可以由学生完成,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

归纳总结是教学艺术中常用的收尾方法,它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系统的归纳,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又可以对本课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回顾、加深印象。

2.以情动人,追求思想与知识的相容

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所教授的一篇篇文章不正是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塑造出来的一个个的艺术吗?而我们教师就是要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教学生品味艺术,传达融入艺术中的思想。巴甫洛夫学说指出,人的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期固定的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的。如果融入教师情感的教学语言能随着不同的文本和教学实际,时重时轻,时缓时急,已经扬顿挫,那么学生的情感就会被老师所牵引,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的认知活动。

在教授《甜甜的泥土》一文时,老师首先就为文本中的小人物"小亮"而动情,一言一语无不充满着对他的慈爱与怜惜之情,那么学生在看文章,梳理情节,提炼主旨事又怎能不动情?所以在课堂的结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小亮的同学,在了解了小亮的生活状况后,你一定不会无动于衷的,你会为他做些什么呢?教室里一下就炸开了锅,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爱心。利用文本,在结尾精心设计,不仅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多的是来自思想灵魂的一次巨大的冲击。

文章都离不开情或理:有的以情占先,有的以理为主。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师生能真正进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其情感的浸润和熏染。为此,教学以情取胜的诗歌或散文时,应充分挖掘诗文中的情感因子,让学生在此类诗文的感染下,带着一种不可抑止的激情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人生。对于这类课堂结尾来说,就是要沿着课堂情感发展的趋势,将情感向前推进一步,或向下深入一层,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强大力量。

例如,《沁园春·长沙》是一首伟人触景生情后写成的见物抒志的词。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结尾的:"千年前的屈子对着茫茫苍天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天问》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感伤与无奈,也读出了千年的沉重与千年的孤独。面对苍茫大地与壮丽河山,一代伟人也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在这首词里我们或许会读出词人的一丝惆怅,但更多的应该是伟人那主宰天地的壮志与豪情。同学们也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也应有'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世界是你们的,但世界是属于有伟大志向的奋斗者的!"

这一结尾上连屈原,中接,下启学生,很容易激发学生"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又如,《再别康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诗人就这么悄悄地走了。一心想飞的他终于在蓝天中化作了一团永恒的火焰。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他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作。诗人的一生就像他的《云游》--'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陶渊明动人的幻想,那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徐志摩美好的理想。下面,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歌,并以此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这样的结尾既重温了诗的情感与主题,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还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诗歌的意境里,让心灵随诗人创设的诗情荡漾。

3.指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评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在学习中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或老师组织学生辩论,然后由老师总结点评,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造的精神。

如教学《项羽本纪》一课结束之时,发动学生成立了军事分析委员会,主要分析讨论交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没曾想,学生能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等名家之言进行合理、中肯、切合利弊的精彩点评,收放自如,活脱脱一群军事分析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围魏救赵""、破釜沉舟"等计策及"鸿门宴"等典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后阅读《史记》这本名著的同学激增。我觉得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还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用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上一篇:教好初中语文之方法 下一篇:让有效课程资源丰富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