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初探

时间:2022-08-27 02:49:01

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初探

一、结构性失业的理论基础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由于经济变动使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以上的具有不同特征和运行规则的市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指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指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人们能便捷的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相反,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不仅收入低,而且较难充分享受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如果两种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分割,大学生在刚毕业时会选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等以后有机会再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这其实是一种较符合理性的选择。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且因此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收入差距,再加上较高的流动成本和壁垒,限制了大学生在两个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都将目光盯在大城市,造成地区间失业与岗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二)就业弹性理论与结构性失业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程度的指标,其大小通常用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表示。就业弹性的大小受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限,这与我们的就业弹性不高有关。尤其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就业弹性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以金融、信息服务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就业弹性偏低,进而较大程度上抑制了相关就业岗位的创造。这种劳动力需求方的结构失衡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种族、性别、肤色、年龄、家庭背景等)引起的再就业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就业歧视在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是比较常见的,在我国也不例外。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歧视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和相貌歧视三方面。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表现形式

(一)专业结构性失业

这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而成的。一般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多通过上新专业而扩大招生规模,置自身的实力及条件而不顾,过度地设置热门专业,结果这些在学生进校时所谓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却出现过剩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去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过了四年有可能变成了滞销专业。大学学习是有滞后性的,行业对人才需求在四年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二)素质结构性失业

这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大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而产生的。当前一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新要求,企业所需的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及课程、实验、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大学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系统,个人职业岗位变动已很正常。要适应这些变化,大学生必须构建起宽厚的知识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大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匹配,产生素质结构性失业。

(三)观念结构性失业

这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现状反差而产生的。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不正确,对岗位、工资、待遇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无业可就。目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追求待遇、相互攀比等倾向。部分同学对就业区域、单位要求较高,对于急需人才的基层、中小企业排斥在外。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与事业、奉献与索取等矛盾的选择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往往占了上风。由于择业观念的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应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不仅要依靠市场机制,还要依靠政府的干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公立高等教育为主,因此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必定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应当是院校之间博弈的结果。但在我国,由于主要的教育资源掌控在政府手中,院校之间的博弈被院校与政府间的博弈所取代,这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既要合理发挥政府职能,又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宏观调控为主,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宜的干预,努力培育公平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环境。此外,政府还必须建立高级人才供求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库,全面收集各行业人才供求状况,并及时更新。

(二)高校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向专家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大学生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施,高校要十分重视就业市场的建设,想方设法在学校设立人才招聘市场,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招聘毕业生。学校加强毕业生的实习教学环节,将就业基地与教学实习基地一起建设,提出争取将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变成自己的工作单位的目标,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争取用人单位的青睐。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与政府调控不力有重要相关,但高校本身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缺乏科学定位才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我国高校追求升格蔚然成风——专科升本科、本科申请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学校努力争取博士点,办学定位和发展模式严重趋同。各高校普遍将拥有高层次学位点的数量作为衡量自身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优势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定位,突出发展差异化和特色化。

(三)大学生要适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学生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学生的选择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结构的特征。学生在选择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三个方面:被录取的可能性、本人的兴趣和未来的回报率。由于信息占有量有限,再加上“学而优则仕”、“重学轻术”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选择难免会存在盲目性。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需要学生自己认清就业形势,做出理性选择。

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参加就业知识的学习,接受就业培训,提高自己的择业、就业能力。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接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在课堂中,学生应学会理性认识职业,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职业,同时对自己进行剖析,有什么优点,有哪些局限,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同时,主动接受就业信息的指导。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热线咨询 第8期 下一篇:浙江服装出口优劣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