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8-27 02:03:38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

摘要: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发展,导致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个人、工作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避免或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lassitude is a kind of sentiments emerged as a failure state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ttitude and behavior under long-term stress. The typical symptoms are low job satisfaction,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loss, and emotional alienation and indifference.Occupation lassitude is an occupational injur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asons lead to occupation lassitude are three aspects: social, personal, work environment from which to prevent or eliminate occupation lassitude.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消除

Key words:vocational teachers;occupation lassitude;eliminate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13-01

1所谓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英文名称为“Occupational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耗竭的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要求过度,导致工作者长时间感到筋疲力尽、情绪枯竭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越深,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水平。

2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何在?

2.1 社会因素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迅速到来,社会变化节奏越来越快、层次越来越深,高职教师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遭到贬值,权威标准答案不复存在,他们的教学科研控制能力明显减弱了,在重重压力下职业倦怠正向他们袭来,而且范围和强度都呈现出增长趋势。根据调查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在包括工作压力、工作倦怠、职业满意度、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向往度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从表面来看,这种现状对高职教育还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高职教育绝对是一个潜在的障碍。

2.2 个人因素(1)过于理想化的期望。通常来说,容易处于职业倦怠的人,比较倾向于理想和完美主义,而且也具有高成就动机。经常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然后通过狂热地工作,以求达成目标。(2)过强的个人责任感。

2.3 工作环境因素(1)缺乏奖赏。(2)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3)缺乏支持。个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组织的配合,甚至组织阻碍个人的工作表现,这也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4)学校管理模式的缺陷。(5)学生难以管教。随着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加上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办学经费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职招生门槛的降低和虚设,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较差,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现象严重。不少人沉湎于谈恋爱、上网玩游戏、电话聊天、在宿舍睡觉、打牌等无聊的事情上,而内心里却很空虚、自卑、苦恼、迷惑、焦虑、暴躁,极易出现打架斗殴、滋事发泄等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同时,他们又承受着高收费、学业竞争、就业困难、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加上社会转形期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冲击,不少人都有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高职学生难以管教,也会形成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对策

3.1 改革管理体制,减轻教师压力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的优化对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学校管理难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管理思想僵化、因袭中职模式、制度和要求及考核指标的非人性化、管理过程操作的机械化等通病。高职院校管理体系必须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体现激励性导向原则,管理体系科学化,管理过程人性化,给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压”和一定的发挥空间,提高教师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愉快工作的主动性。同时,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采取宣传、培训等积极的措施来帮助教师预防或者减轻压力。

3.2 优化资源配置,减轻教师负担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职教师工作负担比较重,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精力和情绪衰竭的程度比较严重。这一点值得教育部门与学校的进一步关注。事实上,高职院校除了适当加大引进或聘用教师力度之外,还可以通过整合课程、精简课时、集体备课、上大课等改革以及设立专职辅导员、不用专任教师当班主任等手段和途径来减轻教师负担。

3.3 提供专业进修机会,提高教师职业胜任能力当前社会,知识创新越来越频繁、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提高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学校应该积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进修机会,应该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班,攻读更高学位等,使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紧跟学科发展、提升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专业工作需求,并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是预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3.4 加强正面引导,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教师职业倦怠首先是心理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教师改变对压力的消极认知,形成对压力的理性认知,学会对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提高压力应对水平,及时有效地缓解精神压力。

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轻松愉快的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增进人际沟通,学会放松自己,合理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16.

[2]刘正荣,陈家麟.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与对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

[3]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破解[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11).

[4]冯大鸣.教师的疲惫与疲惫的教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上一篇: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边坡稳定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