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2-08-26 10:22:01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论文

一、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软作用

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出的现代教育体系强调,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产学做一体化,校企无缝衔接的核心枢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坚持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着重为行业企业发展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剖析了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软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一)夯实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契合企业用人标准,有利于塑造就业敲门砖众观国内外公司发现,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公司,还是创业起步的企业,无不把“人才的道德品质”作为选人的科学标准和用人的金科玉律。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强调,人品在智商、情商、激情和创新等人才所有素质中位居第一位。微软同样表示,职业道德作为公司选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聘者必须经过严格化笔试和结构化面试的考核,来检验他们是否诚信和正直。由此可见,职业道德是企业单位用人标准中的核心要素,更是职业素质之本。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契合了企业用人标准,与高职教育体系不谋而合。素质教育涵盖了职业道德、法制和人文素质等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第一要素,既要强化学生养成敬业奉献、勤勉好学、求真务实、厚德诚信、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又要强化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以全面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不仅符合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而且有利于塑造毕业生的就业敲门砖,从而更好地协助初涉社会的毕业生迅速地完成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重视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职场竞争力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历程中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职业技能将直接决定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国务院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既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强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又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动性,迅速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可见,这一点对职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在“唯学历而独尊”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日益成为就业竞争的重要筹码。众多高职院校已将“职业道德高尚、行业知识扎实、职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突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唯有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齐头并进,高职毕业生才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企业的青睐,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加强职业精神素质教育

培养敬业创新精神,有利于提升个人巧实力职业精神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它们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协同促进职业精神的形成,其中职业认识是核心,发挥旗帜引领作用;职业情感是动力,点燃发展引擎功能;职业意志是保障,提供提振职业精神的支撑点。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素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识,强化职业情感,确立职业理想,历练职业意志,塑造敬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成就职业人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既有助于燃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所从事职业的崇敬感和自豪感,热情澎湃地树立起神圣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直面激烈竞争、迎接挑战、客服困难、追求进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决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职场巧实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进而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职业人才。

二、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路

(一)坚持一条主线立足岗位与服务社会需要一技之长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需要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通过“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融合、“教学内容+实践实训+顶岗实习+评价标准+校园生活”的融合,实施一技之长与综合素质互融的教育主线,力求实现人文素质与专业能力,科学素质与方法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相互融合,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乐于做人、善于做事、肯于学习、力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推动二个抓手高职院校要着力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扎实推进校企双主体渗透式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搭建工学结合育人平台,以有效解决学生职业素质薄弱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五种途:第一,校企联合订制人才培养方案。成立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设专家资源库,把脉职业素质教育目标,共同修正打造核心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校企共同开发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麦可思对毕业生的跟踪报告,与企业共同开发素质教育课程。第三,校企合作搭建文化讲坛。建立行业专家资源库,创办行业沙龙和企业讲坛,开展“润物细无声”式的企业文化育人模式。第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岗位零距离接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第五,成立创业教育中心,启动创业项目,通过KAB俱乐部、项目孵化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三)构建三种体系

1.素质教育课程化体系

素质教育课程化是指专家指导委员会立足企业需求,问诊人才培养目标,把脉职业素质,优化专业课程设计,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和素质基础,合理设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科学探究分级模式的素质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是指在总结长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列为必修模块,占两个学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化是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项目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以师资队伍和素拓基地建设为主线,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人交流和相互协作等能力,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素质拓展标准化体系

素质拓展标准化是指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开展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基础上,以省级示范性建设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模板”为运作模式,统筹规划并合理设计校园文化、社实践和多彩课堂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高职院校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深入开展基于职业发展的思想、职业和身心等三类素质教育系列活动,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品牌活动。

3.素质评价多元化体系

素质评价多元化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注重评价过程,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网络测评等技术手段和方法途径,对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沟通、道德品质、自主学习、健康审美、行为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对象的主体性。高职院校可通过素质拓展奖学金和学分对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情况进行校内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评估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跟踪掌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撰写《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用于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

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构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平台

做好“辅导员、班级导师、社团导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可为实施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保驾护航。首先,建立年龄性别比例适中,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加强管理,将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和学生工作年终考核;其次,配备“思想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的任课教师作为班级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进行指导,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然后,选配责任心强,专业技能高的任课教师作为社团导师,把关活动内容和质量,指导性地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团氛围。最后,选拔“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大三学生作为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

(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平台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为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供有力依托。第一,多形式搭建德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戒毒所、看守所等基地参观实习,量身开展荣辱观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意识,树立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第二,多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服务地方和社会民生责任意识。第三,多途径拓展顶岗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实习实训渠道,提高学生的岗位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四,多样化打造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到地铁站、高铁站等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其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第五,多角度创建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创业园建设,通过校市省国家提供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实体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搭建素质拓展训练平台

搭建素质拓展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众多锻炼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级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加大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聘请企业家等进职业学堂,为学生补充科技信息、企业文化等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成为奋发向上的毕业生。成立兴趣爱好型、理论研究型、志愿服务型和专业学习型等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有了文化,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校园有了社团,学生生活就有了丰富的色彩。高职院校在开展社团活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应推进思想素质教育。以“我的中国梦”为主线,围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文明修身工程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活动,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和志愿服务水平;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机会。

作者:尹明柴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应用 下一篇:环境工程课程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