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26 10:14:32

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农村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因素,并辅以实证分析,发现农村非农就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鼓励非农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角度提出几点对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回归分析;产业结构;非农就业;农民纯收入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96-01

1 浙江省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1.1 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1099元提高到2008年的9258元,增长了约8.42倍,年均增长率为12.57%。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特别是1993―1995年,增长速度近30%;20世纪90年代末期,收入增速迅速回落,特别是1998年、1999年两年,伴随着自然灾害和乡镇企业发展出现“瓶颈”,增速落于谷底,仅为3%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步恢复,近几年来一直能保持10%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增速大起大落的情况不再发生。

1.2 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十五”计划以来,浙江省农民纯收入的来源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排序应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从农民纯收入的结构上来看,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升高,是浙江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接近40%,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低,合计不超过农民纯收入的10%,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就目前而言,对浙江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从农民收入的构成角度观察,农业作为家庭的“副业”的地位逐渐形成。

2 影响浙江省农民收入相关因素分析

2.1 农业机械化水平因素

农业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现规模经营之后,这种局面得到大大改观,尤其是农业机械的投入。浙江省自1990年至今,农业机械总动力呈稳定的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68%。目前浙江省中粮的耕作、排灌、脱粒、运输、开沟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生产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2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因素

商品化程度一般用商品率指标衡量。商品率与自给率相对应,农产品商品率、农产品商品量在农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农业从自给性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的重要指标。农产品的商品率越高,表明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越密切,农业部门生产越发展,专业化程度越高,农业同社会其他部门关系越紧密。自1990年开始,浙江省农产品商品率稳步上升,且商品率一直高于50%。这表明农户所产的农产品中,大部分是非自给的商品,同时也反映了浙江省农业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非常紧密。

2.3 农村非农就业因素

浙江农村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产业上看以加工业居多,这些产业对工人的知识和技术要求不是太高,且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此外,在浙江农村还存在大量的兼业农户,一边从事农业一边到附近工厂做工,这种就地转移的方式,无疑减少了转移的成本。2008年浙江省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同构成97%的比重,而农、林、牧、副、渔业对农村经济总收入的贡献仅为3%。可见,农村人口大量从事非农行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2.4 产业结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突出特点表现为:第一,使附加值低的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42.8%下降到2008年的5.1%;第二,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持续扩大,在1998年达到54.8%后开始上升且速度变缓,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三,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趋于提高。在浙江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农业产值虽然不断下降,农民收入确节节攀高。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二三产业发展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3 浙江省农民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造、变量的选择、数据来源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众多,本文选择以下四个因素考虑:一是体现农业机械化水平,选择农用机械总量;二是体现农产品商品化,选择农产品商品率;三是体现农民非农就业情况,选择农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四是考虑经济社会总体产业结构指标,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鉴于以上考虑,我们选择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2)计量经济检验。①消除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软件,得到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表。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②异方差性检验。对新模型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运用WHITE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③自相关性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德宾―沃森d统计量d.w=0.627178,对于19个观测和3个解释变量(不包括截距),在5%水平上,dl=0.967,du=1.685。这时有d.w

(3)模型小结。这说明,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农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和第一产业人均产值解释了大约99.89%的农民的纯收入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第一产业人均产值增长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41元;当浙江省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增长1元,农民的纯收入就增加0.2元。农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农村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2.81元。证实了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民纯收入具有促进作用。

4 结论和建议

首先,要把农民真正视同社会劳动者,而不仅仅是农业劳动者。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能够促进农民跳出农业、农村找路子,拓宽增收的途径。其次应当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主要途径包括:第一,提高劳动力素质。应当通过加强教育普及、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二,促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最后,当前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继续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以此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巩义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