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与对策

时间:2022-09-13 03:43: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本文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困境;对策;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94-02

1 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从“九五”时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我党历来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效。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很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分析发展方式难转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传统发展观念的存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观念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与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六二五”讲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目的就是要对以往发展理念的反思,在新阶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但直到今天,以GDP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仍然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行动,追求经济增长,只见物不见人;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低质量高增长,不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这种发展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使是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多年,也没有真正形成新的发展理念,这是造成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首要原因。

(2)国内消费长期不足,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拉动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率长期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这导致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只能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较快增长,形成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使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易受外部经济的影响与干预;由于消费不足,影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只能依靠第二产业。这种增长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其后果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消费不足,也说明居民收入较低,只够维持日常的生活,而不能再有多余的收入进行人力资本或教育的投资,使得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后果是经济只能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消费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成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深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现阶段体制不健全,也成为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深层原因。政府管理体制的滞后,在一些重要领域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绩考评体系的不科学,导致过分追求GDP增长与短期利益,忽视质量与效益;财税体制的不合理,造成三次产业结构扭曲、创新能力不足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价格机制改革不到位,价格水平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全部成本,从而使生产成本低估、资源浪费严重,重要生产要素,如土地、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资源配置严重失当。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的支撑是高投入和高消耗,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这种以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中国制造”,缺少“中国创造”,许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由于技术水平低,生产中资源消耗高又导致国内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又会出现我国三大产业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工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等问题,服务业发展缓慢,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位置。

2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建议》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十二五”期间,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转变发展理念,落实行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抛弃以“物”为中心的旧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转型发展中,让老百姓看到的、体会到的是收入增长、福利保障、实惠越来越多。

除此以外,现在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只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并以一种主动的、刻不容缓的态度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2)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使政府参与到市场顾及不到的领域或市场失灵的领域;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节能、降耗、减排、民生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中。其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财政支出方面,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强化对文、教、卫、农业等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部门的投入;在财税政策上,制定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再次,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继续改革和完善资源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扭曲的资源价格体系,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

(3)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综合全社会,采用多种手段,刺激消费需求,使居民“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释放消费欲望,让消费者充满信心,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要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收入,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有钱消费”,达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潜在的消费转变为现实的消费,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制定有利于消费的财政政策,以达到鼓励消费的目的。此外,作为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逐步做到“敢于消费、善于消费”,释放消费能力。

(4)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要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形成产、学、研、政模式,这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促成经济发展快速转型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强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创新的成果由企业享受来鼓励企业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建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等。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乔银娟,女,北京人,副教授,现工作于北京西城区委党校。

上一篇:南雄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