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26 08:00:46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是劳技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志提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的兴旺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靠创新。新时代教育的责任之一,在于开发人类特有的创造思维,教给人们更有效地创造。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能动手、能设计、能创新。”要在劳技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培养兴趣对于劳动技术课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创设轻松愉快但又富有竞争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喜欢劳技课,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时,我适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看一看谁的作品更精美,更富有创意。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具有新意的作品。

二、情景致趣,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育已成为风靡世界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目的及培养人学习能力的体现。这种教学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新意识。因而劳技课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阵地,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看作一项特别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来上课,形象生动的展示能给学生带来创作欲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的学习就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创设了学生乐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许多摄影知识。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澈活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才智。

三、劳动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坚实的技能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把想到的制作出来,逐步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如:在劳动技术课《绳结艺术》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个“中国结”,首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组绳结的图片,在多姿多彩绳结艺术的展现中,同学们看到了艺术的魅力所在,都想赶快动手,创作自己的作品。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探究总结―创新。首先教师把已做好的中国结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把中国结拆开并了解发现编“结”的顺序,根据拆“结”的情况自己是否编的出来,通过对中国结的研究和动手实践,一部分同学能编的出来,并能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成品。另外,对没有编出中国结的同学采取的方法,学习―实践―创新,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帮助,掌握中国结的编法,同时多动手练习,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构思、每一点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觉得“我行,我能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后总结出编“结”的“压”、“穿”“回”“挑”四个步骤及注意的事项。课后,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掌握更多的中国结的打法,我适时启发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如汽车里的挂件、我们家中墙上装饰结的作品、旅游时我们买回来的绳结艺术品等。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中国结的不同打法,经过各种“结”之间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许多新作品。如: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书包、钱包、壁挂等。为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我们举办了中国结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的举办,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好评。

四、善于质疑,挖掘创新的潜力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潜力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的确,有疑才有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创新的关键因素。然而要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因素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倡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如当学生提质疑时,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合理的见解要表扬,特别注意当学生的见解不一致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评价,这样就会扼杀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兴趣,扼杀他们创新的兴趣。必须用勉励性的语言婉转地指出不妥之处。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实践,在模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五、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由“跳起来拿苹果”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熟知的,这里边指的是苹果不能放的达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跳几次拿不到,学生就没有兴趣,太低了不费力气就得到了,没有努力的过程,这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他们会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也在渴望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

我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习惯和技能;要承认学生的兴趣、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新实践潜能。让学生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小学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探微 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