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26 07:58:01

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各大高校都有着普遍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的设计与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系统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生物;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其优点是:课程容量较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受限制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一、什么是微课程

所谓的微课程,重点在一个“微”字,针对现代经济及科技的飞速发展,随着微博、微信、微商、微电影等在生活中的普及,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倾向于简单快捷的方式。加之现代智能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则显得更为丰富和灵活,也更方便更易于接受,因此微课程必将在未来的教育当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微课程的特点

1.课时短

与传统课堂一节课大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长相比,微课程的课时则要短的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一种精选和概括,其特点是知识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并省略了传统教学当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环节,让学生更轻松地接受知识,从而减轻学生以及教师的负担。

2.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无限制

微课程是教师利用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资料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在课堂上,即使是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身边的多媒体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等进行观看和学习,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微课程是应用视频教学,可以使生物这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变得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高中生物的许多知识,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则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体会到生物的神奇性,从而产生了解生物的兴趣。

4.微课程可反复观看

就传统教学而言,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授一遍,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而不能完全领悟知识或对知识点有遗漏。久之会严重影响成绩。而微课程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地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资料,对于不理解的部分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使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

三、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微型化原则

微课程的关键就在于其微型化,既要做到时间短,又要保证内容精,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快速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做到知识的积少成多。

2.以学生为主体

微课程主要打破了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再单纯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能主动学习,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微课程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微课程的设计目标

微课程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学生为中心,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特点。其目的是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应遵循简洁化、微型化的原则,不可长篇大论,主次颠倒,也不可设计得过于华丽,却华而不实。

2.缺乏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微课程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做好课后的小组讨论和习题检查工作,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教师的引导性

虽然微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形式,老师的引导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切不可放开手,完全利用视频进行教学,更不能因为录制了视频资料就省略了必要的提问、分析和讨论的环节。

综上所述,微课程是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具有课时短、内容简练集中,不受教学时间、地点限制等优点,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微课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程以及进行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其优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对高中的生物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周新.微课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设计和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薛磊.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监控和管理 下一篇:用教师的“懒”激发学生的“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