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分析

时间:2022-08-26 05:59:05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显著提高,系统的知识化、技能化教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不够广泛、文化陶冶程度不够强、功利导向明显的情况,难以适应目前社会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人文教育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提出针对性措施,旨在新形势下全面达成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文与科学教育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科学教育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专业化技能人才,而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没有引起全面的重视,为了全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将科学化的教育形式与人文教育形式进行融合势在必行,也是目前社会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专业知识能力强”的狭隘认知,而是在拥有综合化素质的基础上,能够对某一专业技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这也是社会文化内涵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了全面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创造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应用化人才,本文展开如下分析。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提出的背景

教育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市场的经济改变与教育质量的变化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需要接受岗位的检验,是对其教育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潜力不足,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尤其是在敬业精神以及适应性能力方面,相比普通技能型人才没有显著的差距。

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高等教育的文化陶冶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的人文教育,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甚至缺乏历史、文化、政治知识的理解,导致其对于社会的认知明显不足,并严重影响了整个工作知识群体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社会相关事务的处理能力以及应对困难的态度也较为欠缺。

(二)专业教育涉及领域不够宽泛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严重的本末倒置,应试教育情况尤为突出,中学教育的质量每况愈下,过分追求大学的入学率,导致了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文科重视语言学科的教学,而理科学生受到的数理化的教学程度质量较高,但是人文教育跟不上理科知识的学习节奏,导致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此外,由于教育模式的缺陷,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区分程度不高,工、理、文、农、医、法等专业类别分类较多,但是在专业教育质量与教育模式上区分度不高,形成高校学生专业教育不够宽泛的情况。

(三)共性制约较强

高校对于专业教育模式规划有着较强的共性制约,高校的办学自主性导致其教育模式过于固化,不同素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够明显,对于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编排中教学质量不高,难以促进教师的教学个性化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高等教育功利导向明显

目前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为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而服务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显然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应有标准,仅仅是考虑到了学科的固有体系,而没有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成长的规划,相关学科的开设过分趋于技能知识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科学、人文教育相融合不仅仅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认知方式的改变,纵观目前世界人文教育发展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人文教育为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科学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共同支持着高校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展课堂教学,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固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支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全面融合,难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

四、如何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大学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服务的,但是人文教育是社会不变的需求之一,只有拥有较强文化素养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真正在工作岗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无形之中也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全面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观的形成,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保持自身的创新精神。

(二)全面实施课程结构改革,建立人文与科学相互融合的课程编排

课程教学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全面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关键性途径。由于高校的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不同的专业课程编排方式也不同。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内的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课程结构,把传统专业课结构中的通识教育地位进行提升,从而达到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选择性削减,培养具有高能力的素质型人才。

(三)重视“隐性课程”,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收益较少,而在校园生活过程中的“隐性课程”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趋于整体化,并且能够对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在学生生活环境中,加强艺术、文化、科技氛围的构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起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愉悦身心,全面发展个性。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过分强调科学教育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意义,导致知识化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深刻,人文教育模式流于形式。高校应该全面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实施课程结构改革、改变现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优质的人文科学教育模式,从而达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作者:李柏晨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高策略 下一篇:特殊教育学校青年教师成长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