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时间:2022-08-26 03:29:48

高年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吕雪瑞,四川大学文新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摘 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文化与语言教学的比重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影响一直是争议不断的话题。本文仅从语言和文化在高年级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跨文化意识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两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

在近些年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中,关于语言和文化教学孰重孰轻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先语后文还是先文后语似乎成了解决汉语教学诸多问题中绕不开的一环。本文仅就笔者在《文化纵横观》一书教学过程中涉及跨文化教学的一些教训和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文化纵横观》这本书的适用人群是高年级汉语学习者,他们已经有了不错的汉语基础,有进一步学习汉语的愿望。而此书编写者的初衷也是希望外国学生能够“跨越文化的障碍”,更好的了解中国。因此这本书中的所有课文都和中国现当代社会与文化息息相关。那文化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应该为多少?在实际教学中又如何很好的融入教材和生活呢?我们先从语言和文化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说起。

一.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

据我观察,当学生的汉语水平进入高级时,很多教师都不惜对学生下猛料,恨不得把中华文化与传统在几节课里通通倒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对这个话题是否感兴趣。

以“浅谈儒家”一课为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孔子在成长过程、教育教学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主要观点。四个学生都在课前表示听说过孔子,我就准备了一些论语中我自己很喜欢的话,准备和同学们分享。可是在上课之前,当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看到PPT时,摇头说:“唉!儒家思想,没有意思。”而这个学生恰恰是在美国选修过《论语》这门课的。我问她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她觉得儒家思想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为了证明她说的话不对,我在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想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就必须要了解孔子的思想,然后列举出了一些孔子说过的话,让他们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到底体现在哪些让人能感觉得到的方面?我提供给他们的内容他们真的能理解吗?就算理解,这些“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话,又能给他们的人生提供什么实际的帮助呢?就像我们现代人,读够了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看到不管是煽情还是励志的内容,都有点反感,这是不是也和美国学生的情况有点像呢?

第二节课上,我放弃了继续孔子语录的路线,从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入手,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美国一定和华人打过交道,你们的同学中一定也有华裔和亚裔,你们觉得他们和你们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们马上给了我很多反馈:很努力、话不多、都会弹钢琴……“那华人的性格为什么不像西方人一样呢?这和孔子有关系。”学生们马上就有了兴趣。这时候我再来讲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们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果再来问他们对这句话的看法,学生们都有话可说,觉得孔子的话有些也是有问题的。

中华文化和传统就像满园春色,让我们挑花了眼,什么都希望告诉学生,一讲起来就刹不住闸,有时甚至离题万里还自我感觉甚好。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自己的受众是什么样的人群,他们如果有兴趣,当然可以在课下自己去搜索、去研究,而在综合课的课堂上,我们只需要给出能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文化,挑选出真正的“红一点”,也许对学生更有帮助。教师必须舍得放下自己偏爱的文化,从最关键的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把更多的文化告诉学生,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并不只是内容过多,而是学生的汉语基础并不扎实。我们高估了学生的汉语水平,却低估了学生的智商。高级汉语的课文虽然是在讲文化,可是不了解生词和句型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又何谈文化?在开始的几节课中,我没有很好的把握生词和课文的比重,总是希望赶紧结束生词学习,好直奔课文部分和我的扩展。结果学生在读课文时需要不停的查找后面的生词,一篇课文在我的解释和帮助下,读起来也是举步维艰。接下来的几课中,我放慢了词汇和句型学习的速度,保证所有的重点生词和句型练习时都让学生有开口说话的机会,把扩展的中心由文化转移到词汇。如“采取”一词,我将“采”在古汉语中的写法展示给学生,启发他们想象该词的意思,学生们很容易猜出来就是用手去拿东西。接着我们可以扩展更多与“采”有关的词,如“采花”、“采摘”、“采用”、“采访”等等,使用这样的语素释义法,学生们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在进入课文学习时,不停翻书的现象也减少了,在生词小考时,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某种语言的学习中,文化固然重要,但语言自身才是源头和根本。对语言中词汇的学习不仅直接关乎阅读能力,也是学生了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掌握了生词和句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与课文有关的文化方面。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为例,我让学生们分组查找资料,分别来介绍四大菜系的特点,因为有生词作基础,他们的报告完成的非常好。我认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了语言,再多的文化输入也只是无本之源。有了词汇和语法的“源头”,文化才能成为“活水”,流得更长更远。

学生们通过语言来了解文化,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教师混淆了了解和接受的概念,一厢情愿的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这又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另一种失误:文化中心论和文化模式化。

三.自现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不自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同样适用。当我们一谈起自己的文化时,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张口就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如何如何。这样的文化传播真能收到好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有一个外国学生向我抱怨,他所有的中文老师都告诉他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每当他对一些中国文化提出质疑时,老师都会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态度。他无奈的说:“你们的眼里只有历史,没有现实,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种文化中心论的表现在汉语课堂中并不少见。每当我们被质疑时,首先想到的是反驳而不是反思。这不是一个文化大国的教师该有的心态。当我在课堂上一味的吹捧孔子时,学生的反应冷淡,而当我说到孔子观念中的不足时,学生则表示出自己的兴趣,同时还会为孔子辩护。同理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一课中,当我们在讲到餐桌礼仪时,我先问学生美国有哪些餐桌礼仪,当他们说出自己国家的情况后,我再向他们简单介绍中国的一些餐桌礼仪,有相同也有不同,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们谈到饮食,说到好的方面,也提到他们关心的滥杀野生动物的方面,并让他们思考怎样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每个人都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呢?

当我们把自己的文化摆在很高的位置上,总是以文化大国自居时,我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美和尊重。而当我们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没有那么强烈的传播文化的“使命感”时,文化反而传播的更好。语言和文化都是用来交流的,我们只有摆脱文化中心论的偏见,消除文化优越感,才能在汉语课堂上让学生们了解真实的中华文化和中国。“自现”和“自是”都不能让我们的语言“明”和“彰”。

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跨文化交际中最应避免的一种情况就是“想当然”。在教学中很多“应该如此”的想法在实践中都被证明是站不住的。

在“从电视连续剧看流行文化”一课中,(上转第168页)

上一篇: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树立正确自由观 下一篇:黄土地上“绿色的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