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历史话剧《商鞅》中的人性之撼

时间:2022-08-26 02:36:32

论大型历史话剧《商鞅》中的人性之撼

摘要:大型历史话剧《商鞅》创排于1996年,本剧摒弃了传统的商鞅形象中模式化的样本,而从他在亲情、友情、爱情、事业等各个方面内心的激荡入手,把视角转向挖掘商鞅本人的人性美。本文就《商鞅》中的人性、群星、舞美三方面谈谈话剧对于人性美的塑造。

关键词:商鞅;人性;群星;舞美

话剧《商鞅》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自1996年创排以来,已经上演超过百场,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与文化部文化大奖。该剧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全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从而实现改革理想的改革家――商鞅。

商鞅是一个因变法成功而崛起,也因变法成功而毁灭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不是君王,却有着像君王一样威严果敢的性格,复杂庞大的野心。当我们面对商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时,就会深深感到他的显赫功业、他的悲惨结局与其复杂多元的文化性格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话剧《商鞅》的编导巧妙采用虚实交错的艺术手法,从刻画人物心理矛盾入手,从细微之处给观众展现出一种方寸海纳、荡气回肠的大气感,而从整体舞美效果来看则有着一种强烈的质感,呈现出舞台的整体美。因此说,《商鞅》是成功且永久的。

一、人性・魂

商鞅,这个从奴隶到将军,从低等人到人上之人的改革者,命若苦桃,却殚精竭虑,遇明君则放手大展宏图,使秦国这样一个蛮夷之邦在他手上迅速成长为坐视中原的强国。然而又由于其刚愎自用,最终至月满而亏,惨遭灭族车裂。他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导演陈薪伊的手下娓娓道来,恍若从西部秦地吹来的一阵强风,渗入到每个观众的心灵深处。

商鞅在少年时期便向天发出了“为什么要让我像畜生一样活”的滔天怒吼,便有了改变奴隶身份这样可望而不可及的鸿鹄之志。在青年时期,商鞅对仅仅是魏相国的家臣而不被国君赏识,空有才干却又无法发挥而心存不甘。这些都是商鞅渴望成功,并要求在法治下人人享受的权利应与其实力挂钩,从而给奴隶与下民一丝希望的最初动因。可以说,商鞅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之后其变法及矛盾性格形成的铺垫。

话剧《商鞅》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刻板样本,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性化形象。为了商鞅的人生不再像自己一样饱受折磨,姬娘剜去双目誓与其永不相见;为了商鞅放手实现胸中抱负,实现自小便有的滔天大志,韩女忍受着折磨人的生离,日日苦熬盼君归来;为了战争的胜利,也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更为了与商鞅日日坚守着的信念,孟良皋舍生取义,以自己一身之性命换得商鞅之荣耀……这样,商鞅在亲情、爱情、友情的濡染下,煎熬着,忍耐着,奋进着,誓做一个不倒的商鞅。

一开场,商鞅无畏的“那又如何”的呼声震彻云霄,仿佛道出了在那个剧变的社会各阶层之间隐形的巨大冲突。这其中的冲突决不仅仅是进步者与保守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也非仅仅是双方尊严和人格的捍卫。这中间有一种文化的深层冲突的必然。《商鞅》一剧就是从文化冲突的层面深刻地揭示了商鞅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之上,商鞅独具魅力的性格得到深刻的挖掘,与此同时,话剧也采用了“滴水成河”的方式,利用各个人物的性格烘托,群星捧月似的托举起商鞅的光辉人性,他是不朽宏伟志愿的魂,张力十足,千古流芳。

二、群星・魄

话剧《商鞅》中的每个人物,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鲜活的、富有人性的形象。由上海话剧界前辈精英们扮演的众老臣,无论是正角,还是反角,个个栩栩如生:公子虔的隐忍与韬晦,赵良的耿直与中庸,公孙贾的奴相与圆通,祝欢的奸诈与机变等,从各个侧面,展现出一种逼人的“魄力”,烘托出商鞅性格的多姿多彩。他们是各派思想的代表者,商鞅身陷其中,时而横>中直撞,时而迂回曲折,性格既鲜明又复杂。在全剧多个人物的塑造上,主角与配角之间合作的默契与和谐,促使表演自然流畅地进行。配角的行为与性格塑造在彰显人物在历史上的本身特点的同时,也都是对商鞅这一主角的性格形成的补充。

姬娘作为一个罪奴所受到的不公的、非人的待遇与姬娘本身对命运的反抗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商鞅年幼的心里埋下了反抗命运和渴望让世人认可的种子,而魏国国君的不屑一顾,秦国一些大臣的蔑视都进一步成为了那颗种子成长的养料。公子昂那段有关人与人之间的算计的言论无疑对青年商鞅的处世观造成了较大影响,让他从一个相信兄友弟恭的人变成一个同样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人,这也是商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残忍的一个诱因。可以说,剧中众多人物都被“拧”在了一起,让观众不知不觉走入他们营造的世界中,让人觉得,商鞅非此不可,别无他法。他笑迎死亡,从不悲观。观众在为他扼腕痛惜的同时,总会联想起他英雄的光彩和人格的魅力。

全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在激烈的矛盾>中突下整体和谐的美,而不是至少不仅是个别突出的光彩。也正因为这样,全剧才有了一种至始至终的历史剧的大气恢弘的魄力。

三、舞美・撼

很少在舞台上能看到这样的制作:刚毅伟岸的战马在舞台上一字排开,挺拔肃穆的秦兵巍然而立,多达数十人的文武百官,巍峨的战车,萧然的古鼎,甚至意境深远的松林竹涛也能在不满百方的舞台上被呈现。这样华丽的布景、丰富的道具、众多的人物对话剧观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改变了以往话剧粗糙简单的布景风格与简陋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话剧所有的配乐无不有着浓重的秦腔意蕴,恰到好处,与故事发展剧情相辅相成,更能表现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境。例如商鞅向母亲说出“是姬娘的乳汁哺育了我”时的悲愤,对孟兰皋英魂的牵挂,在韩女自杀后的悲痛……甚至他在悲哀中眼望着亲朋战友相继离去,空空屋宇下只剩孤独一人的无奈与坚定。音乐响起,或凄凉,或悲壮,人性之壮烈由此便一览无遗,无不显露出商鞅的要生便生、要死便死的大丈夫的血性和气概。

本剧台词的编排显然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字斟句酌,很显功力。灯光明暗有致,极度到位。《商鞅》本身有着一种强烈的质感,呈现出舞台的整体美。透过这部戏的整体面貌,我们看到,舞台上的《商鞅》不仅仅是在演绎着一段壮烈的历史,更是编导者对于完美舞台效果的追求,各个效果层层交叠浸染,一环紧扣一环,使得话剧趋于完美。

话剧界有一句话:“北有《茶馆》,南有《商鞅》”。《商鞅》谢幕时,观众一遍遍热烈的掌声让因伤病困扰要告别《商鞅》的主演尹铸胜在舞台上跪谢观众。的确,让南方人演绎刚劲的北方汉子,实属不易,《商鞅》竞获得如此成功,足以说明整个剧组在本剧上面所付出的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太阳落山了,太岁星又将升起来,黑暗又将这大地笼罩。这四野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将这八百里秦川照亮。这火焰是我亲手将它点燃,而我却在这烈焰中化为灰烬。”当商鞅完成了这告白后,万箭刺心。接着――幕落。

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之潮流,终为顽固派羁绊,车裂而死。这是一个一生尝尽了万箭穿心之痛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也不放弃的巨人。此事虽已过去两千多年,然而以古衡今,焉能不令人慨叹。《商鞅》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远不止这些,其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巨变的社会有多少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革者为鞅,商鞅何憾?商鞅绝不是完人,任何人物,他的长处与弱点总是一种性格的两个侧面,无私者,必有其无情之处,刚正威严者必有其冷酷的一面,雷厉风行者必然是独断独行。对于商鞅这样的人,雄才大略,人性复杂,伟岸多面,难道是我们用一个爱字还是一个憎字就能说得清楚的?

上一篇:塑钢门窗制作与安装之浅见 下一篇:浅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