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时间:2022-08-26 01:55:13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相关法律体系建设情况、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体系;注册会计师

一、前言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依然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股票市场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揭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成因,探讨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首次披露,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第二,定期财务报告,包括年报、中报、季报;第三,临时公告。其中定期财务报告是外界了解上市公司状况的主要途径,是公司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形式。它主要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组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具备客观性、真实性,以及收集、处理和传递具备及时性,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恰恰是:

1.信息披露不真实。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2.信息披露不充分。表现为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

3.信息披露不及时。一些上市公司对于本公司已经发生的收购、兼并、重大债务纠纷以及股权转让等重要财务会计信息都不及时公布。对于招股说明书中募集资金投向已经发生改变,或投资项目已经不按原投资进度进行等都不及时予以披露。这些都将增加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成因

1.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普遍存在缺陷,其表现是,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由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一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股东的角色都是一些代表机构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由企业主管部门改成的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成股份公司后留下的母公司躯壳,相对于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全体人民而言,它们只是人,因而造成了所有者主体缺位。而人在目标函数、行为方式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所有者不完全一致。所有者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确实的保值增值情况,而人则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政绩与仕途,对报表数字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其目标函数,使得大股东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国有股占控股地位,董事长就只能是国有股的代表,需要由政府来任命,而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内部董事比例平均达到67%,其中有20%以上的公司为100%的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的比例较小,因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这使得董事会的作用也就极为有限,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作用。监事会成员一般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非职工股东出任监事,由于对公司情况了解甚少,难以发挥作用,而职工代表大部分由各部门负责人兼任,他们与董事、总经理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他们行使监事权则有些纸上谈兵,上述两方面决定了监事会难以有效运作,导致监督乏力。在这种不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约束显然会弱化,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

在外部治理结构方面,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首先,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大多仍由政府任命,因而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员的威胁较小,也弱化了经理人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需求。其次,在现有股权结构下,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使得其他公司无法控股、收购和兼并这些公司。再次,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情况下,股价不是持股各方充分博奕的结果,未能反映其实际价值,而是投机盛行,股价对会计信息反映较少。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的供给,内外约束的弱化,使得经理层没有受到必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太多压力,使会计信息成为经理人员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志的工具,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2.从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情况分析

首先是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承担问题,尽管《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总的说来会计虚假信息被揭发的风险仍很低。《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威慑力不足。甚至还有不少会计法规的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怎样的行为,却没有制定“违反了怎么处理”的条款。

其次是制度规范问题,会计准则是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加工、整理以及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基本规范,但其适用的灵活性和准则的某些原则性规定,为那些存心作弊,有意造假的单位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就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案,给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提供方便。又如谨慎性原则,收入与损失的估计等,也大量掺入主观与随意的因素。由于会计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如利用债务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从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下占主流的审计制度是以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为主的审计制度,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采用的是自律模式。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也有市场竞争,必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它们必须在竞争中赢得客户,求得发展。也就很难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与维护审计独立性发生冲突时,在风险成本不高的情况下,牺牲自身的经营目标去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就成了审计独立性弱化的一个隐患。从而使得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不能真正起到经济监督的作用。另外,就我国而言,当前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监管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严格监管机制,并且也有部分事务所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低下,因此造成了在审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而伙同企业联合造假。

上一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改革的建议 下一篇:中国经济绿色GDP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