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研究

时间:2022-08-26 01:41:59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 要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长期坚持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其身体素质,更能减缓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调节心理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缓解作用。在趋利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由于公共体育针对的人群是普通高校学生,因此学校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开展不力。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意识的白热化、社会整体压力的提升和相关心理教育的缺失,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重视相关实验干预研究,在当今高校教育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 实验干预 研究

一、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认同。由于当今社会趋利环境的影响,高校教育普遍热衷于提高学校综合能力排名,主观上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开展积极性不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未引起相关领导重视,开课量普遍不足,课外活动的开展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开展不力。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白热化、社会整体压力的提升和相关心理教育的缺失,诸多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人群的一个重要问题,带来较大的社会隐患,极端事件频繁发生。因此,正确认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重视相关实验干预研究,对当今高校教育改革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心理健康定义界定及当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定义界定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界定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指标: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安全感;了解自我,并能正确评估自我;有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生活目标;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智力正常;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意志健全;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二)当今大学生群体心理凸显问题

由于当今学校急剧扩张,合格的师资力量严重跟不上学生需求,对学生的关注度较低,学生较少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心理救助,加之当今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群体成为心理问题多发人群。据权威网络发起的对708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诸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极度心理体验,45.7%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普遍生命教育缺失,困扰大学生的问题排序是:就业压力(59.8%)、学业压力(56.8%)、人际交往难题(51.6%)、婚恋困惑(40.8%)、与老师的关系(11.5%),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研究

(一)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焦虑及忧郁症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为了实验验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作用和意义,笔者在所教的年级中,根据学生调查信息确定研究人群为大三年级存在轻微抑郁、心理焦虑和自我感觉压力过大的30位学生,男生15人,女生15人,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状况和人际交往情况等主要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做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为其制定不同强度、期数及内容的体育锻炼形式,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跟踪观察,在学期末对其施测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体育锻炼状况问卷。通过作者的一线上课体验,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6%的学生能够在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中找到心灵的依托,忧虑症状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缓解,能够在集体活动中较为积极地与成员进行交流,合作意愿增强,女生状况明显好于男生,除人为心理暗示外,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6%;其中其体育锻炼的态度、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对大学生人群心理健康起着良性影响力,培养其积极心态。

(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常态发展

心理问题是一个较为隐性的问题,诸如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短期内通过谈话、心理干预等心理治疗常规疗法,如不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其他事物得以缓解,反复性较大,从长远看所起的作用较小。体育锻炼能够及时将心理内部压力外化为有形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在一定负荷下通过身体的运动及时转移注意力,并生成成就感,增强被认可度和自信心,长期有助于其心理实现常态发展。

总之,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干预不能做简单化、模式化处理,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的科学性研究,提高干预效果,将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长期研究。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教学与教改项目编号201144。

参考文献:

[1] 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

上一篇:体育与旅游的关系探析 下一篇:极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