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时间:2022-08-26 01:17:37

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

酒,蕴含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在中国,酒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几千年来,时时折射出灿烂辉煌的华夏古老文化之光。从古至今,美酒与英雄相得益彰,酒给了英雄豪杰不凡的意气,多少侠忠义举之后英雄便借酒来抒发豪情壮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诵诗,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赋予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酒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劳动追求皆为酒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除了汉族,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无论是种种仪式习俗或是宴请宾客,酒在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酒已逐渐成为各民族一种特殊文化的象征。而且,酒可以在书画里飘香,可以在音乐中流淌,可以在诗文中宣泄,也可以在舞蹈中飞扬,其衍生出来的史、趣、礼仪、风俗,无一不为人称道。笔者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有幸走过不少民族地区,听说并且也亲历了一些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在此,谨跟大家分享。

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酒文化之史话

同汉族一样,少数民族饮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活跃于南方的苗夷就曾与北方的秦汇结盟,说: “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可见,这一时期的苗族人已经能够酿造质量较高的“清酒”了。到清代,苗人饮酒之风尤盛。据《南笼府志》所载:“男妇性嗜酒,每逢场集,三五成群,必醉而归,亦积习然也。”傣族人不仅“好嗜酒,男弹琵琶,女吹箫以为乐”,而且酿造出来的美酒在元代就已经闻名于世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大理府居民饮一种酒,用米及香料酿造,味甚佳。”

其实,饮好酒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共性。《蛮书》日:蛮人俗好饮酒歌舞。彝民入市必痛饮至醉。哈尼族人“性嗜酒,食犬肉” “男女俱善饮,无不好酒者刀”。苦聪人“性喜猎,嗜酒”“男女皆负柴薪、野蔬入市,必易一醉而归”。阿昌族人“嗜酒,种秫为酒,歌舞而饮”。珞巴族“无论男女都喜欢吸烟和饮酒。每当农业丰收或者猎获野兽时,同村寨的男女老少,便聚集在一起,饮酒、唱歌,祝祷全村平安吉祥,诸事顺利”。傈僳族人性亦嗜酒,“醉则狂荡,男女携手顿足,吹芦笙,弹响篾以为乐”。畲民则每逢喜庆佳节、红白喜事、生子、盖房等,都要请客、喝酒。高山族人更是天性善饮,而且饮量极大。他们一般都能自酿粟酒、米酒以及薯酒。畅饮常常通宵达旦,男女牵手歌舞,乐而忘返。每与汉人交易,也必先痛饮一番,然后再携酒数瓶而归,以至盐布之需,常被遗忘。

古时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哈萨克、俄罗斯、锡伯等民族不仅以善饮著称,而且擅长酿酒。如回纥人“设葡萄酒及名果”来招待客人。除了用酒招待客人外,有些民族的先民甚至达到了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的境界。《皇朝职贡图》载,明初哀牢山区彝族群众“喜歌嗜酒”,尤其是春暖花开时节,青年男女“携酒入山,饮竟月,不知节用,过此则终岁饥寒,惟寻野菜充腹而已”;傈僳族、怒族“各人均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共饮,日夜欢饮,食尽则散,并无怨言,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卧,醒后始归”。其喝酒的豪放,足以令我们咋舌了。

方式多样——少数民族酒文化之酒趣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不同民族对酒的喜爱,以及喝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为此,便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酒趣。

牛角酒

聚居在贵州黔东南的苗族群众,用牛角斟酒迎接客人。他们一般选择一种外形美观的水牛角,用小刀将牛角外刮光,在表面雕刻花纹图案,然后涂漆上彩。当客人来到寨门路障(因怕逃酒,特用柴禾和桌子横放路上,作障碍)前,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便举起牛角酒相敬,同时另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初遇这种场面的来客,见这大约装有1斤酒的牛角,往往转身便逃,如此自然犯了寨规,还得罚酒一杯。其实牛角酒多为自家酿造的米酒,醇香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尤其在盛夏喝一杯米酒,解渴消暑十分痛快。

三杯酒

当您走进土族人的家门,主人就会热情地向您敬酒三杯。这是土族人的礼节,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主人总是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饭菜,并轮流向客人敬酒敬菜。按土族人的习惯,杯中酒、碗里饭都要喝光吃尽。如果主人还要添,你可把碗上的筷子摆成十字,意思是“实在吃不下了啦”。向主人道谢时,主人在大门口又向每位客人再敬酒三杯,叫“送门酒”。土族人风俗,如果客人右手中指蘸三次酒,对空弹三下,就可换喝这三杯酒。

交杯酒

在苗族村寨进出谁家都喝进门酒、出门酒。而且只准主人敬客人,不准来宾敬主人,真个是只准招架,不得还手;但宾主双方可喝交杯酒。喝交杯酒有两种喝法:一是双方将自己手中的酒喂至对方嘴中,一是宾主手腕交叉,同时喝各自手中的酒。

笑酒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的瑶族群众,性格活泼,语言幽默,逢年过节保留着其民族罕见的独特习俗“吃笑酒”。在宴席上,酒过数巡,兴味正浓时,高潮出现了。饮酒的人们彼此之间必须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讲一段言简意赅的话,或者哼一段比较简短的曲调,巧妙地以比喻的手法,转弯抹角,含蓄而风趣地揭露同席中某一个人的“短处”,带有嘲讽之意。有趣的是这些被挖苦的人,非但不恼怒,而且灵机一动,笑着进行“快速反击”,以同样的方法“回敬”对方,引起同席就餐者捧腹大笑,弥漫着欢乐的气氛,加深了友谊,达到了团结和睦的目的。

无酒不成礼——少数民族酒文化之尊老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听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彝族家中酒酿好了,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则谦和地说:“年轻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示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矩。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老习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并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尽情尽兴——少数民族酒文化之豪放

少数民族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不仅喝酒时气氛热烈,其喝酒方式也是豪放至极。

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这样描写此酒俗:“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壮族喝咂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食。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侗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 “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酒下泄,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

坦诚真挚——少数民族酒文化之待客之道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座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来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弯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诵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去过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大都会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坦诚真挚所打动,但我们说,这种真诚是相互的,无论是他们的尊老、敬老,还是淳朴的待客之道,这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良传统。在民族地区游玩采风或者出差时,除了尽情享受淳朴的民族风情外,还应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一些禁忌。虽然不同的民族各有差异,但归根结蒂,保持真诚、尊重的态度来善待他们的礼仪和习俗,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中的禁忌

酿酒禁忌

海南黎族酿酒时在家门口挂上树叶,以示生人禁止入内,否则酒就会败坏。侗族也有酿酒禁忌,妇女煮酒时,忌生人闯入,认为这样会使酒酿坏。如遇到这种情况,闯酒者要立即从锅里抓一点酒饭扔在地上,这样就可避免不出酒或酒酸败。

斟酒禁忌

彝族谚语:“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又说:“酒要满满地上,话要透透地说。”酒满为敬是各族共有的习俗。哈尼族古歌唱道:喝酒要拿大碗,倒酒要倒满。吃菜要拿大碗,挟肉要挟最肥的一片。喝酒要喝出好音,喝酒的声音要像溪水流淌一样好听。挟菜要挟出好样,挟菜的筷子要像蝴蝶采花一样好看。

敬酒禁忌

鄂伦春族主人敬酒时,必须饮干前两盅,客人回敬主人也是饮干两盅酒。此后主人和客人才能边谈边饮。藏族给客人倒酒时必须倒满杯,客人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喝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蒙古族民间请客饮酒,不论地位高低,均由主人先尝酒,然后奉客,称为 “口利”。口利起初是为了防毒,后来成为一种风俗,表示对客人尊敬。

劝酒禁忌

到彝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等群众家做客,主人上酒时,杯或筒、碗必满,客人不宜拦阻以拂主人盛情,也不必拦以使主人误会,因为“倒不倒满是主人的事,喝不喝完是客人的事”。主人斟完酒,双手举碗,先喝一口,然后或歌或语,殷殷劝酒,客人则不能一口回绝主人的美意,也应双手举碗,确实不能喝或者不会喝,也要把酒碗端至唇边沾一下,以示谢意或回敬,这时,主人会很高兴地向下一位客人依旧劝酒,绝不用强硬的语言或行为迫使宾客饮酒。(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宁夏酒场 第5期 下一篇:贺兰山下的“欧洲酒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