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斯里兰卡音乐文化

时间:2022-09-14 12:19:06

丰富多彩的斯里兰卡音乐文化

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历史悠久,这里最早的居民是维达人,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从南亚次大陆移居来之后,成为主要居民。维达人能歌善舞,有很高音乐天赋,然而他们的歌和舞都不具有集团性质,只属于个人。每个成年人都会创作歌曲和舞蹈,而且都有属于自己的、由自己创作的歌、舞。在聚会时,各人表演各自拥有的歌、舞给大家欣赏是维达人的习惯。维达人的歌、舞一直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

三千多年前用早期梵文写的《吠陀经》和梵文、巴利文佛经的唱法,在印度早已失传,至今在斯里兰卡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是研究古代宗教、语言、音乐的重要资料。演唱这些经典的曲调,保留在古老的仪式中。这些具有宗教性的仪式,可以应个人、家庭的邀请而举行,也可以是整个村子集体的活动。举行仪式的目的,无非是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消灾驱鬼、治疗疾病。仪式都用各种各样的鼓伴奏,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具有戏剧表演的成分,主要有“托维尔”、“巴利”两种形式。

“托维尔”是为病人驱魔的仪式,本不叫这个名子。1796年英国占领斯里兰卡后,派了许多传教士到各地,“魔鬼”在英语中叫“代窝”,传教士们便把驱鬼仪式称为“代窝”,当地人跟着叫,后来就变成了“托维尔”。举行“托维尔”仪式时,要唱《吠陀经》和梵文佛经,所用的曲调音域只有四度,用长约70厘米的桶型双面鼓伴奏。

“巴利”是遇到灾害时,为祈祷掌握人们命运的星神,使之不要再发怒降灾而举行的仪式。演员们手持铜铃,边摇铃、边唱、边舞。根据专家研究,“巴利”的歌词很古老,其曲调历史可能也很悠久。

斯里兰卡的舞蹈和戏剧多与宗教仪式有关,如流行在南部的由男子表演的“特而美”舞,源于敬“底窝尔”神的仪式。又如在西部流行的戴假面具表演的戏剧“可拉姆”,多在妇女生小孩时,祈求大人孩子都平安的仪式和驱灾仪式上表演,其内容有的是佛教故事,有的是民间传说。

斯里兰卡人多信仰佛教,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完整地保存了较早期的佛教音乐,“赫维斯”是其中一种。演奏“赫维斯”的乐队由两面鼓和一支唢呐组成,每天在寺院中奏三次,以表示对佛的敬意。“赫维斯”的节拍节奏有独特的“塔拉”体系,如“特瓦帕达”。塔拉共有16拍,其中的第一、四、七、九拍为强拍,第三、六两拍是次强拍,其他各拍都是弱拍。“赫维斯”的曲调由主旋律及其变奏加花组成,乐师的技巧越高,加花越多,其结构也就越复杂。

斯里兰卡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唢呐、海螺,弹拨乐器弹不拉,打击乐器钹、鼓等。鼓的种类很多,有用手指敲击的沙漏型小鼓“呜达及”、钵型对鼓“塔玛塔玛”和筒状双面鼓“雅库贝拉”等。演奏这些鼓需要很高的技巧,学习演奏首先要学会专门的锣鼓经,还要由老师面对面地进行言传身教。

来到斯里兰卡,欧洲人和非洲人的音乐在这里交融,产生了一种非-葡音乐,其中以“百拉”最为流行。“百拉”是一种6/8拍的歌曲,可以用来伴舞,旋律大多源于葡萄牙,伴奏的节奏却是黑非洲的,所用的伴奏乐器有吉他、班卓、曼多林、小提琴和各种鼓。

上一篇:世界只是小小的屋檐 下一篇:中国音乐学院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