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6 10:49:01

浅析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关注大学生对幸福的要求,将教会其幸福的能力和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关注成长成才的角度转化到关注人的感受和精神世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的转变,也更加契合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以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为核心,探索幸福感的内涵、寻找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途径,以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动力。

[关键词] 大学生;幸福感;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67-03

一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目标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1]就幸福的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心理体验,幸福往往与体验或感受相联系,在此意义上的幸福,相应地变现为一种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用到了主观幸福感来定义它的幸福理念,主观幸福观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2]幸福感更多的指的是个体的内在主观感受,只有个体感到了幸福、满足,幸福的教育才得以真正走入到个体心里,发挥作用。

二 大学生幸福感的“迷失”

1 价值观缺失

幸福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然而,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却早已偏离了幸福的轨道。仰望天空的诗意理想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评价一切的标准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实际化、功用化,更加追逐那些能为自己带来短暂收益的学科和考试,比如:四六级;考研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自己的专业学习,而对那些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带来长远影响的通识教育却漠不关心。对于很多大一新生而言,在毕业时考上一所名校早已成为全部的梦想,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得到名企的offer就是成功的象征。“幸福”就这样被发生了置换,“幸福价值观”就这样被各种实用主义所替代,而对于幸福的感恩,宽恕,情感,等等,已经越来越来越迷失了。

2 精神家园空虚

幸福感和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内在信念的坚定与否直接决定着对幸福感的捕捉和感悟。校园应当是最充满理想、奋进和浪漫主义气息的圣地。然而,现在校园里的幸福感却在悄然流失着。功利、浮躁的气息弥漫在校园,遍布校园的“物质病”“攀比病”侵占了学生内心的空间。精神世界里少了对美的向往,对道德的仰望,对自我的完善,对目标的追求,对幸福的领悟。少了精神的寄托,少了内心的安详,就不会真正地面对自己,不会处理当下遇到的困难和情绪。一花一世界,每个生物都有美的存在,每个心灵都有善的火花,发现身边的美丽,重建内心的家园才是真正幸福的_始。

3 与人隔绝,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现在的大学生常常标榜成熟,对教师和家长的说教不屑一顾,因为他们觉得当今的教育体制陈腐,而且别人不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愿意轻易地敞开心扉,尽管他们也非常渴望得到尊重。他们常常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封锁,囿闭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里,对一切现象都冷眼旁观,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样的自己自由自在,从自我的角度来判定一切,可以选择一切、拒绝一切、评价一切甚至可以一切。他们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幸福与否。然而,当真正问题来临时,他们却不知该如何面对,变得束手无策。抛弃了责任感的自由,并不会让他们感到真正的自由,反而是更多的迷茫。

4 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世界

首先,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了解学生内在的真正渴望,无法把思想根植于人的需求,“空洞说教”走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也无法真正从受教育者的前途、利益和幸福的关心上来提高对人的认识。

其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现实脱节。诸如,教材不能与当下现实充分结合,缺少时代感;教育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依旧满足于课堂知识的灌输;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无法得到发扬;无法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共通。这种错位与脱节,导致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变得僵硬,使得学生幸福感悄然丧失的同时,教师的幸福感也荡然无存。

最后,教学过程欠缺生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的大量时间投入到网上,投入到游戏当中,是因为他们能从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短暂的快乐,而提到学习和上课,则是满脸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感觉到快乐,没有产生福乐体验。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学生的自制力不强,认为责骂、批评便可解决,其实这更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改变这些应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寻找原因,让教学手段更加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更加创新,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 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

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找寻幸福的真正含义,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建构幸福教育的培养体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中获得意义感和幸福感,是教育人性化的最好体现。

(一) 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起源于对幸福的感悟和理解,没有对幸福的正确认识,幸福一定也无从谈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丰富内心世界,注入美好的品质,就会离幸福和快乐的脚步更近。

1 重塑正确的幸福观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国人的幸福观培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引,并与当前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将个人追求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统一。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尤其是生长在新时代,吃着麦当劳长大的“90后”,是深受西方观念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新中国发展的顶梁柱,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感十分必要且十分紧迫。

上一篇:造林整地的方法及应用 下一篇:论生态环境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