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方基层卫生人才军民融合培训新模式

时间:2022-08-26 08:52:01

探索地方基层卫生人才军民融合培训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顺应国家医改趋势,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地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积极探索地方基层卫生人才培训新模式,为地方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一,贯彻军民融合思路,大力拓宽合作渠道,与陕西省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开展医学培训项目。第二,充分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采取“四个注重”的方式创新课程体系。第三,充分发挥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雄厚教学优势,采取“五个结合”的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第四,充分利用军医大学特色,创新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育人。第五,建立“六种机制”促进教员执业能力发展和学员学习热情。

关键词: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卫生工作是目前我国医改的重点,关注基层,服务基层,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国家医改的重中之重。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基层医疗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顺应国家医改趋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地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积极探索军医大学为地方培训基层卫生人才新模式,为陕西省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基层卫生人才,为地方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依托军医大学品牌,拓宽合作渠道

第四军医大学具有丰富的、优质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品牌效应明显。近年来,学校紧跟国家医改趋势,瞄准陕西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贯彻军民融合思路,“以民养军,以军惠民”,走出去联系培训,引进来开门办学,大力拓宽合作渠道,与陕西省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医学培训项目。

一是合作单位多。通过努力,与陕西省卫生厅、人事厅、公安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海南省卫生厅、甘肃省卫生厅等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培训效果受到以上单位领导和基层单位的一致肯定。

二是专业层次全。培训人员专业包括医疗、口腔、药学、急诊、管理、师资、护理等;人员层次包括乡镇卫生院院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市县医院医生、卫生院、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等。

三是数量规模大。目前,已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1万余人次,培训覆盖陕西省全部地市的乡镇卫生院、村医疗站,为基层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对带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军医大学资源,创新课程设置

充分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基层医务人员岗位需求、胜任特征,科学设置课程。针对卫生管理干部培训,重点安排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等模块化课程,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针对全科医师培训,重点安排全科医学的方法和知识技能等课程,提高其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能力;针对乡村医师培训,重点安排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原则、转诊要点以及慢性病的疾病管理等课程,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水平和能力。课程体系突出精、新、实。

(一)遵循培养方案,注重院校特色

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使学员在学习必修业务课程的同时接收学校优势学科、特色理念、大学精神的熏陶,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乡镇卫生机构岗位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为培训班开设了口腔预防医学讲座、口腔牙周疾病诊疗讲座、医学心理学讲座、医学心理测量讲座以及各种慢性病后期管理讲座等内容,并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系列学术讲座、精品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岗位履职能力。

(二)着眼岗位需求,注重长远发展

岗位需求是培训的根本,一切课程设置要以满足学员岗位履职需求为出发点。我们在认真研究基层医师日常工作和胜任特征基础上科学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岗位基层医师需求。定期通过召开学员座谈会、教员座谈会、管理人员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意见,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

此外,着眼学员长远发展,注重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学习方法、文献检索、科研方法等列为学员必修课。

(三)强化专业知识,注重能力素质

专业知识是培训的核心、是学员学习的重点。此外,我们还重视相关能力素质的培养,如:除了进行规定专业知识培训以外,还安排进行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学员论坛活动,提高学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讲台艺术。

(四)提升理论水平,注重行为修养

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员行为素质和修养。将军事训练引入学员日常管理中,以增强学员组织纪律观念, 培养严谨作风,帮助学员培养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革命意志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专门开设了医患沟通艺术、医疗护理礼仪、医德医风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提高了学员职业适应能力, 提高思想境界, 陶冶审美情趣。

三、发挥军医大学优势,创新方法手段

充分发挥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雄厚教学优势,利用我校优越的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等,以及校内丰富的学术讲座、精品活动等创新方法手段。

(一)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严抓理论知识课堂讲授质量的同时,注重岗位实用性,利用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理论知识。对心肺复苏、无菌操作、清创术、换药、气管插管等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在理论讲解后利用学校先进的临床模拟操作中心模拟人设备进行现场操作,提高学员临床操作能力;安排学员到教学医院及省内其它三甲医院相关科室轮转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此外,还安排学员参观学校标本陈列馆、口腔博物馆、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大型社区诊所等,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教员授课与学员讨论结合

教员授课的最后半小时为互动时间,由学员针对本堂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教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共同回答,最后教员进行总结和点评,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热情;定期安排研讨交流,抽出专门课时让学员就某些重要问题和知识点展开讨论,讨论前须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准备,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组织学员论坛,让每位学员上台做10分钟专题演讲,既展示自己又分享了工作经验,深受学员欢迎。

(三)集中教学与单独指导结合

基础理论授课阶段以大课形式集中教学为主,重在对知识点的剖析分解;进入临床轮转后实行“临床导师制”,由临床科室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全程辅导,出科时由导师填写轮转鉴定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实行临床导师制,杜绝了学员临床轮转走过场、混日子的现象,大幅提高轮转实习质量。

(四)必修课程与讲座活动结合

在完成好培训必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学术讲座和精品系列活动平台,组织培训学员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和全校性精品活动,开阔学员知识视野、培养学员科研思维,使学员在名家大师的熏陶下真正融入学校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提升自身水平。

(五)在校学习与远程辅导结合

医学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陪伴学员终生。每期培训班结束后,通过学校专门的培训网站,把整理后的课件放在网站上供学员进一步学习理解;此外,建立网上学习论坛,学员可以在论坛上与教员实时互动,解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症和问题。通过这种远程学习互动方式,为学员搭建了长效学习进修的平台,深受学员欢迎。

四、利用军医大学特色,创新管理模式

军医大学的特色就是“军”字,军人的整齐划一与医学工作的一丝不苟可谓不谋而合。为了让学员体验军营文化、感悟医学严谨,充分利用军医大学特色,创新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育人。

入学后,在学员队成立党支部,配备专门队干部驻队管理,评选学员骨干协助管理,用严密的组织约束学员的日常行为;每周组织党团活动,强化学员政治素质;通过集合站队、出早操、晚点名、队列训练等形式强化学员时间观念、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有效的工作作风;定期组织参观见学,让学员感受军营文化和大学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准军事化管理手段,学员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纪律意识均有大幅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业务学习和岗位技能的提高。

五、结合军医大学特点,创新激励机制

(一)教员激励机制

借鉴“教师职业发展”理论(Faculty Development),结合军医大学实际,建立激励教员能力发展的两种机制:

一是督导机制。定期组织校部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听课,对教员授课水平进行课堂评审,定期公布评审结果,督促教员提升自身执教能力;向每个培训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学员对每名教员进行打分,将最终排名结果作为下期确定教员人选的参考。

通过以上两种长效督导机制,切实激发了广大教员的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培育机制。实施《精英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建立优秀继续教育教员人才库,优先安排对外交流、学习深造、实地调研。两种机制的建立,为鼓励教员教学热情、提高教员教学能力明确了路线图。

(二)学员激励机制

着眼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瞄准岗位能力需求,建立激励学员能力发展的三种机制:

一是评价机制。建立全程评价机制,从入学到结业分阶段采取多种方法全程考核评价,实时追踪反馈学员学习效果。

二是交流机制。突出学员主体地位,通过学员论坛、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学员搭建交流平台,让学员在交流中互相了解,锻炼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效果良好,很受学员欢迎。

三是争优机制。开展优秀学员、学习先进个人等评选,并将在校期间表现好、能力强的学员及时向相关地区卫生部门反馈推荐,为学员的发展推波助澜,切实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是追踪机制。定期组织结业学员质量追踪调查,赴全省各地区了解结业学员岗位工作情况,并积极征求基层单位和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拓展培训项目,改进培训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2]邓铭. 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智星.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4]李亚春.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定位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5]线福华,吕兆丰.以创新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促进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J].医学教育探索,2008,(4).

上一篇:通过参赛获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篇:信息化时代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