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程学习策略性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08-26 06:28:33

浅析初中数学课程学习策略性问题的设计

【摘要】通过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师、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既要系统科学的传授知识,也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求知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问题设计;鼓励;激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框架,挖掘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内涵的策略性知识,多维度设计数学学习策略性的问题,通过日常的课堂提问机会更可以加强学生不断进行相关策略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思想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多维度的数学学习策略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表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教学框架维度、探究数学学科内容中的内在的策略问题、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维度等几个方面的可以设计很多数学学习的策略性的问题,恰恰这些问题是公共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能往往将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策略训练想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数学自主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和构建策略性问题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案教学,构建了一整套的学习准备、探索提升和反思检测等环节的体系。

在学校准备的过程中,可以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经验、情绪、工具准备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性问题,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概念”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导学问题:为了更好的学次函数,我们应该回顾和熟悉那些相关知识?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设计问题:在生活中,你观察过一些轴对称图形吗?能举例说明吗?通过一系列和生活相关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生活经验进行的提炼和反思。

在探索提升中,探索中的策略性问题,重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在充分挖掘蕴涵于数学知识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易于小组谈论探究的策略性问题,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式与一次函数进行类比,通过特殊化策略,从简单问题入手进行探究。在导学案提问题时可以这样提问“我们一般从哪里去研究?”这样促进学生形成方面的策略性问题,侧重学生认知策略,从复述到精加工再到组织的学习和练习的,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理解数学要学习的概念,深入理解公式和法则,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在通过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学生通过总结整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对此可以设计导学案的语言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对函数的理解吗?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真实例子吗?

在最后一个反思检测中,我们可以设计反思性的策略问题,反思是学习的必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入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其中蕴含的熟悉思想和方法,在这一阶段的问题设计中可以这样提出:在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之后,你有哪些收货?还有哪些不清晰地方,在比如设计拓展性和延伸性问题,促使学生由此及彼,建立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三、学科内容维度设计策略性问题

从学科内容的安排维度上看策略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来掌握学科知识的内涵。我们可以以二次函数为例子说明,从知识的内容结构上分析,二次函数包括了定义、图像和性质以及最终的应用四个部分。我们从数学思想层面来看二次函数,始终贯穿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的观点,同时二次函数由于与其它二次三项和一元二次方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对进一步的熟练掌握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四、从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维度设计策略性问题

从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维度思考,可设计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问题。如在探究新知识前可问:“你准备如何去研究它?”在学习新知识后可提出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的问题;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提出监控、调节的问题.如在面临问题和策略选择时,可以问:“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该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问题所提供的情境?这种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你所选用的策略是否有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或“你选用的策略为什么有效?该策略的有效价值是什么?还可运用于其他类似的地方吗?

五、总结

从上述维度设计数学学习策略性问题时,可对这些问题优化组合,然后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提出并安排相关的策略性问题,力求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学习策略融为一体,让课堂提问很好地承载起知识、方法、策略等的学习与训练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1]马登元,杨婷.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思考[J].考试(教研),2010(09)

[2]张世红.浅谈数学策略性教学[J].华章,2011(10)

[3]王思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09(09)

[4]刘元宗,赵武超.中学数学课程与问题解决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5]李昌吉.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

[6]项志康.知识教学的“六化”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07(07)

上一篇:善于引导学生 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