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疗效

时间:2022-08-26 04:18:06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80例,A组患者给予中药进行加减治疗,B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5%,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未发现不良反应,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B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能和传统西药起到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其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 幽门螺杆菌 感染性胃病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37-02

幽门螺杆菌是造成某些胃病及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0%-70%,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均能发病,只有感染了含毒素的菌体才会引发患者发病。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肠胃疾病的人数在1000万以上,其中因腹泻死亡的人数就达400万以上,故保护肠胃刻不容缓。西医临床上往往应用三联疗法对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现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其中男86例,女7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9.5±12.5)岁;病程2个月-7年;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相关检查确诊,其中慢性胃炎75例,返流性食管炎30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2例,胃癌3例;经14C尿素呼气检测结果均呈HP阳性感染;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中医分型可将A组患者分为肝气犯胃型25例,脾胃虚寒型18例,肝胃郁热型20例,阴虚胃燥型17例。

1.2 方法。A组患者给予中药进行加减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进行口服治疗。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的中药汤剂对肝气犯胃型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扶阳助胃汤为主的汤剂对脾胃虚寒型胃病进行治疗;采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病;采用麦门冬汤加味治疗阴虚胃燥型胃病。所有药方加水进行煎服,1天1剂,2次/d服用,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进行治疗3个疗程。B组患者给予西药进行治疗,甲硝唑0.6g/次,奥美拉唑20mg/次以及阿莫西林1.0g/次,均为1天2次,患者饭后半小时进行口服,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进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4C尿素呼气检测结果提示Hp转为阴性;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14C尿素呼气检测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14C尿素呼气检测值无变化甚至发生恶化[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5%,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A组患者中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5例,发生率为18.8%,其中有8例发生恶心呕吐,皮疹4例,失眠3例,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B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主要应用三联的西医方法,其疗程较短,反应较快,对幽门螺杆菌清除速度较快,但是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多出现胃肠反应及皮肤上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皮疹等,患者长期服用也会产生耐药性[3],对肝肾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采用中药辩证分型的方法即根据患者胃病分型对症加减中药组进行治疗,如肝气犯胃型患者可给予以柴胡为主的中药药剂以达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脾胃虚寒型患者,在进行中药选择时主要在扶阳助胃汤的基础上添加适量蒲公英及鱼腥草等;肝胃郁热型患者主要采用具有清热解郁、柔肝止痛的中药成分进行治疗,在化肝煎合左金丸的基础上酌情添加大白芍、地丁草及大贝母等;对于阴虚胃燥型,在麦门冬汤基础上酌情添加适量白芍及石斛等以达到养阴益胃、润燥止痛的功效。运用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能够克服西药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后,中医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5%,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组患者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西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中医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西药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5(75):121-122

[2] 朱军军,李祥兴.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14(18):75-76

[3] 牟太琴,温悦,吴寒寅,孟德胜.中西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研究近况[J].中国药房.2010,23(18):18-19

上一篇:门诊西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及改进方案 下一篇:242例手足口病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