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标准

时间:2022-08-25 10:52:31

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标准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如下:

1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对自己总是不满意,由于所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苛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面临的心理危机。

2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而且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能为他人所理解,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能融入生活小集体中,乐群性强,在与挚友相聚之时共欢乐,在独处沉思之时也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能够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他们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一般不会长久。他们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 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的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其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时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如果智力低下的话,就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生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段的人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就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常见的心理异常

一般而言,我们可参照上述标准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异常则要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测查与诊断,普通人不能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胡乱下心理异常的结论。

1 忧郁。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 狭隘。即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既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 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感到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等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 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失眠、梦中惊叫等。

5 残暴。有点小事,自己不痛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戏弄别人,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关爱之心。

6 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感到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

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现在的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医学上叫自知力。

2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只有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建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往往会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诊断。

3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可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4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这个人就真有问题。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各种表现判断其是不是有问题。

5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如果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使一个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上一篇:辨胎记可识宝宝身心健康状况等 下一篇:小儿口水多可能是病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