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机能\行为与认知观

时间:2022-08-25 10:24:31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能\行为与认知观

摘要: 心理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心理学理论中有众多流派,到底哪种或哪几种流派对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联系更紧密呢?本文将从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三方面进行分析。

Abstract: Psychology and life is closely. There are many schools of psychology theory. Which schools of research is more closely with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d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ism.

关键词: 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Key words: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92-02

作者简介:雷文斌(1978-),男,陕西合阳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学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0 引言

心理学流派众多,在心理健康领域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是日常生活心理学中易于操作,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几种理论。

1 机能主义心理健康观

机能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机能主义强调了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性、也即行为对适应环境的意义。这包括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其中,意识到的就是指形成经验的或者经历过能再认的行为;没有意识到的就是指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过不能再认的、没有形成经验的行为。

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而意识状态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这就说明:上游的、先前的、形成经验的意识会影响下游的、后来的思想和主观生活。在方法上机能主义强调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来研究心理学。主观观察指的是观察自我的心理状态,客观观察指的是观察他人、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心理研究的领域上机能主义主张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这也就是心理―行为―生理研究模式。其中,特别指出,心理过程具有适应性质,生理基础是指生物科学类的自然科学,外部行为就指的是后来替代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也即外显行为。

机能主义强调“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认为驱力和机制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机制是指原因通向结果的历程,是指刺激达到反应的具体结构关系。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具体结构关系经过如下的发展:由S-R关系;S-O-R关系到W-S-Ow-R-W关系。(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中间的O代表内驱力,O下面的小w代表个体对环境的调整,以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W代表环境。)这就是说,环境下的刺激在个体对环境调整和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的内驱力下进行反应后的环境的变化。这就强调心由境生,特定环境下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意义。

2 行为主义心理健康观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就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主要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表现在身体外部,隐藏在身体内部。

行为主义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即心理活动就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行为主义认为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行为科学强调对刺激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3 认知主义心理健康观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简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但是,认知主义也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但认知主义复杂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认知主义更加复杂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

科学越发展,人们越不幸福。这是因为,认知的发展,就是看法、想法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那将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莫大的烦恼。为什么呢?人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理性,人们知道了,在做这件事后,我的哪些身体部位可能会受影响,哪些机能在发生不良的变化,即在生活机能和工作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给自己造成了心魔,不能解脱。

但是,在古代,人们把心魔寄托于神灵、咒符、抽签、算卦等方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两难想法――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非左非右、非上非下、非前非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想左想右、想上想下、想前想后是用什么方式决定的呢?如果――那么――(IF――THEN――),这也是一种心理虚拟决策。扔个硬币,来去除掉两难中的一种想法,使自己不再产生左右为难;前怕老虎,后怕狼;不上不下的处境。就拿“自古华山一条道”来说,在以前,人们在上华山时会有一警示性标语:登山不观景,观景不登山。这是多嘛好的人生信条呀!这难道不是一心一意的应用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人想法和行为的绝妙之术吗?要么你上山,要么你下山。选择过多,情绪困扰,决策失误,行为障碍,规范不在,与己方便,多重标准,向前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

这一切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的信息太多:无关的信息,影响想法的信息,影响做法的信息。我们应该去除过多的信息,去除困扰,通过具体的做来产生行为,通过行为来建立行为,只不过是动作,静而不思,因为思而无用、思而误人、思而烦心、思而举足无措。去除经验,去除自动化的经验,去除直觉,形成行为。

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在这里,我们提出“去心理化”这个概念,她是指,去除以往的心理经历、经验。对心理刺激的反应新鲜化。就是心迹的去除,痕迹的消除。人们常说,世界上不存在同一片叶子,人不会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在生活中,人们最容易把当前的事情与以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最为糟糕的是存同除异。这就造成了人们从视觉和听觉当感觉器官接受刺激时,没有用崭新的心态去接受,把一些无形的垃圾经验、经历储存得完好无损。这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有智.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

[3]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汽轮机凝汽器水位高的处理(除氧器的改造) 下一篇:基于英语学习乐趣的创新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