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

时间:2022-08-25 09:32:19

浅谈大学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

引言

对一个国家而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成就,是衡量这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以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前景的重要标志;对一所大学而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也是其水平、质量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 年,其中硕士研究生扩招增幅在最近3 年高达35%。到2001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214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9 万人,博士研究生7.7 万人。2002 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达49 万人,这个数字到2005 年已经突破100 万。研究生教育这块蛋糕正越做越大,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1.跨专业考研成为一股风气

要说跨专业考生如果真正是找到了自己兴趣,那倒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可实际上,如此多的跨专业考生,选择专业往往只是出于很简单的考虑,什么专业最热?什么专业最容易考上?于是造成了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如今的考研几乎已不存在绝对的冷门和热门,金融、法律、电子等传统热门自不待说,即使诸如历史、哲学、社会学之类专业也是门庭若市。这些跨专业的人考上研究生以后,其专业方面的缺陷表露无疑,加上他们读研的目的也很明确,无非是拿个更高的文凭,以便于找工作,所以,研究生的三年根本没有看过几本专业书。作为一个政治学硕士不懂马克斯・韦伯,历史学的硕士不晓汤因比之类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2. 就业压力大,找工作不如本科生

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好的工作,自然就希望通过读研究生来使自己处在一个高起点的竞争平台上。可事实上,在很多用人单位,在制定薪资标准时并不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是有差别,除了少数职位以外,大多数职位也仅体现在几百元的底薪,他们更倾向于要本科生,这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准则。大部分的研究生都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希望趁着研究生课程不太紧张,可以出学校进行一些实践的工作,学到一些经验,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另一方面,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毕竟是做学问,搞研究,书要读,实验也必须做。很多研究生都不太会处理这层关系,往往都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结果搞得不文不武,工作搞不定,学问又做不成。在这场就业的大战中,由于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并不比本科生高,研究生并不能因为自己的学历而获得更多的优势,三年读研他们还是不能够找到自己一个满意的归宿。

3.研究生导师指导作用的偏离

全国目前在中科院和高等学校指导研究生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人员大约在15万左右,而近年来平均每年就有1. 2万左右高级职称人员退休,而在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比重都还比较低,更谈不上博士学位是大学教师的门槛。这客观上造成研究生导师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加上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等许多行政化的规定,导师难以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生教育中。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师往往也是高等学校创收的中坚力量,甚至由此扭曲了师生关系,使导师对学生在教育投入和情感投入等方面都明显不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放羊”和“打工”式培养泛滥;另外,许多行政干部出身的高级职称人员,热衷于当研究生导师,尽管他们中也不乏优秀者,但其中相当多的人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

(1)导师对学生用多培养少

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中这一现象较为突出,做课题就是帮导师干活,并且通常做的都是一些横向的课题,对科研能力的提高帮助较小,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做事”上,很少有时间写论文,到时只能草草应付交差。

(2)导师日常事务繁忙

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本学科的知名人士,通常还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参加国内外的社会活动比较多,实在拿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指导。

4.研究生研究课题与经费不足

研究生的痛苦指数在显著增加。现在学费和消费价格普遍上涨, 但研究生200多元的生活补贴却没有明显增加,其他的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也仍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学生的待遇显著下降,学习和研究(如调查、会议、资料)所需要的资源都难以得到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只能靠兼职等方式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从而大大减少了研究生自身对学习和研究的投入。

5.研究生教育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很多学生认为在硕士课程阶段收获不大, 对教学内容的陈旧和重复感到失望。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 而启发式、讨论性和探索性的方式比较少见。一些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也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 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学校对课程质量和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教学管理不严助长了教风、学风不正。加之, 专业课多数以自学为主, 最后经考试通过, 但考试不规范,导师手下留情, 学生通过率几乎百分之百, 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对策探讨

1.遵循学术标准遴选导师并且树立导师的示范作用

研究生教育除了导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导师的主观和客观投入不足的问题。合格的导师带研究生的积极性往往不足,从行政渠道获得高职称的“导师”积极性很高,行政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向行政和学术两个方面渗透,并且由于现有的学术资源往往是通过行政方式进行分配的,学术权力必然受到行政权力的挤压,真正按照学术标准来遴选导师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和法律支撑,学者很难承担起相应的学术责任和保持良好的学术正气,从而难以保证研究生教育必要的学术资源。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切忌用个人的学术观点框住研究生,要多鼓励研究生勤于思考,深入研究,具有独创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而且导师从自己的学术良知出发,平时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和指导的基础上,在学术上要严格把关,在论文不成熟或者质量达不到要求之时,要敢于阻止论文的提交送审,更不应该违背学术道德,为确保学生学位论文过关而四处活动。

2.合作共建,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

可以采用研究生“贯通式”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选择一些资金雄厚、科研环境较好、文化氛围较浓厚的企业或科研院所作为校外培养基地,并签署合作协议;校外培养基地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向学校提供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并向学校公布;研究生根据其意愿,从中选择满足其学位论文要求的课题,在完成一年半左右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就以预就业方式进入这些校外培养基地,从事课题研究;培养基地拨出资金作为研究生的专项培养经费,给予研究和生活补贴;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根据有关条件和程序,由企业单位推荐一些专家,经学校评审后确认为指导教师,与学校的教授或副教授合作指导研究生;研究工作结束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答辩小组进行审定,评定水平高低。

3.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使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单位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在“横向”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让研究生定期主讲学术报告,是一种促使研究生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接受新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的有效途径。对于学校来讲,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研究生,因此开展学术报告,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也是公认的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手段, 是国际知名大学的通行做法。此外研究生教育应该走国际化道路,它可以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将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在国际的学术气氛中进行学术交流,积极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国际间的学术论坛和国际竞争,从而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地位得到更大的发展。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

可以根据国情适当的参考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从整体的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研究生导师制度和研究生管理制度等几方面进行调整。

上一篇:现实德育向网络德育的现代性转换 下一篇:大学俄语教育观念转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