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动画发展的消极制约因素

时间:2022-08-25 06:51:06

论传统文化对民族动画发展的消极制约因素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作发展民族动画的精神源泉和现实财富,但传统文化对国产动画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制约因素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发展的消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重教化的动画功能观、狭隘的动画题材观、重写意的动画形式观及静态的动画审美观。中国民族动画要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换。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产动画;制约

コて谝岳, 在国内动画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作发展民族动画的精神源泉和现实财富。在很多人看来,过去70年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辉煌之路,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世界动画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它充分传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符号。而针对当前国产动画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许多人都将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意识不足、丧失民族文化本根、崇洋的结果。并提出,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对于究竟传承与吸收传统文化哪些内容、如何构建传统文化与动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等问题,却始终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在一味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忽视甚至有意回避传统文化给中国动画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制约因素。有些研究虽然指出中国动画所存在的弊端,诸如重说教轻娱乐、重美术轻动画等问题,但对造成上述弊端的深层原因缺乏深入研究。在笔者看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国产动画发展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动画发展过程中需要去伪存真、积极扬弃的对象。特别是当它成为阻碍中国动画现代创新、抵御世界优秀动画文化的屏障的时候,就必须予以认真审视、辨析与批判。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对国产动画的消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ヒ弧⒅亟袒的动画功能观

ブ谒周知,国产动画拥有强烈的“教化情结”,一直视教化为动画的基本功能。一方面要求动画创作人员应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履行社会责任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则要求广大少年儿童主动去接受各种道德观念的灌输。这种教化式的动画功能观基本内涵有二:一是用道德性来取代动画的娱乐性与审美性。虽然中外动画都有“寓教于乐”的传统,但中国式的“寓教于乐”实际上是将动画落实为教育儿童的工具,本应是帮助儿童快乐成长的动画乐园,却被改造成“止乎礼仪”、乏味说教的“育儿节目”。从很多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大多数人对这种道德教化既无奈又反感,甚至斥其为“愚民弱智”的产物。二是不尊重少年儿童的人格与心理。沃尔特•迪斯尼曾一再强调“我要唤起的是这个世界正在泯灭的孩子气的天真。” “我想说:一切都是从‘孩子气的天真’开始。”①但 “教化”式的动画功能观恰恰是用成人的世故来取代儿童的天真,用成人的心理来塑造儿童的心灵,其道德教化的目标指向是社会群体关系而非个体独立人格,这也是中外动画“寓教于乐”的最大区别。比较日美动画,它的“寓教于乐”强调的不是社会性伦理规范,而是个体独立人格的塑造与净化,这种净化的动画功能观使得西方动画的主题立意与情节构成都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寓教于乐”而进入诸如命运抗争、人性冲突、人格净化的范畴。

ゼ甘年来,国产动画之所以无法摆脱这种“教化情结”,其重要原因来自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诗教”“乐教”传统。在儒家文化里,艺术是没有独立价值的,它只是“内圣外王”的工具。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看,可以群,可以怨;迩之可以事父,远之可以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之名。”②汉《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的功能不在于审美而在于人伦教化及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几千年来艺术的审美功能就这样被道德伦理所。而封建专制文化对个体价值的否定,导致独立人格始终无法确立。传统文化里的“重人”“重德”肯定的不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被社会取向性“中和”了的社会人格。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等各种道德规范来束缚和压抑儿童独立人格的成长,最终导致其人格结构不健全与自我意识萎缩。

ザ、狭隘的动画题材观

ブ谒周知,中国传统动画题材类型单一,多局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物童话、革命斗争等,不仅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生活题材少见,而且也极少涉及科幻、魔幻、侦探、时尚、青春校园等内容。另外,在动画片的主题诉求上,注重娱乐性的不到10%,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几乎占到80%以上,其内容多以勤奋、无私、勇敢、诚实、谦虚、助人等道德品德为诉求点,充斥着成人式的话语霸权。既缺乏日本动漫对环境、拯救、人生、和平等内容的思考以及对梦想、奋斗、亲情、友谊、忠诚、爱情的表达;也缺乏美国动画对人性、命运、宽容、正义、自由、平等等主体价值的肯定。这种狭隘的动画题材观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是分不开的。传统实用理性精神强调以现实利益为行为准绳,而弃终极追求若敝屣。《论语》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文化不仅拒绝创新变革(即孔子眼里的“怪、力、乱”),而且拒绝神话,阻止人的内在超越与终极信仰,把一切现实问题都限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任何有违于儒家道德观念与封建纲常伦理秩序的言行、发明、创造等都被视为“歪门邪道”或“奇淫巧技”,无数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与聪明才智被推进“训诂考证”“穷究义理”的“八股科考”的黑洞里。这种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实用理性文化,不仅抑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严重遏制了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形成国产动画老成持重、功利世故的性格。

ト、重写意的动画形式观

ピ诙画表现形式上,国产动画片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人画的影响,如被誉为民族动画完美典范的水墨动画形式就深契中国传统文人艺术中和、平淡、含蓄、内敛、细腻的审美趣味,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写意花鸟画与山水画。传统文人利用自己的权利话语,不仅排斥、贬低民间艺术,而且极力推崇“不求形似”的艺术语言观,重笔墨趣味而轻形象塑造、重意境经营而轻叙事表达、重写意传神而轻形貌真实,将形似与神似、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对立起来。这种艺术形式观直接影响到国产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是人物造型粗疏概括,既不深入也不精细;二是人物神态与动作设计讲究“计白当黑”“以虚代实”以及传统戏剧程式化的动作表现,无法形成生动、连贯、复杂、激烈的动感效果,产生不了日美动画那种优美华丽、灵动活泼、自由夸张的运动感与震撼力;三是画面色彩关系简单、色调沉闷单调,多为几种概念色的组合,注重色彩的寓意特征却忽视色彩的时空特征与角色特征表现;四是缺乏立体变化的时空关系,不存在美式动画要求的“三一律”(时间、地点、动作一律),而是追求“散点透视”,将时间、地点、动作置于一种相对离散的状态,场景设计缺乏深度感与层次感,从而导致故事结构层次性与逻辑特征不明确,给儿童的审美接受造成认知障碍。

フ庵侄画形式观其实正是建立在传统文人画写意传神语言观的基础上。传统文人画讲求散点透视,主张“神与物游”“离形得似”,淡化甚至排除对客观时空关系的表现,故类似于西方绘画中的“形”的概念是不存在的。③儒家文化强调色彩“礼”的规范性与“德”的象征性,把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简化为五种概念色;道家干脆否定色彩的意义,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④,提出要“灭文章,散五彩,胶离珠之目”⑤。传统文人画历来讲求“墨分五彩”“意足不求颜色似”,主张水墨为上,鄙视青绿重彩。这种色彩观落实到动画画面上,势必造成画面色彩以简单的概念色为主,而缺乏条件色就根本产生不了真实生动的色彩效果。

ニ摹⒕蔡的动画审美观

ゼ幽么蠖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指出:动画不是“会动的画面”,而是“画出来的运动”⑥。不过,中国人对动画本质的理解不是“画出来的运动”而是“会动的画面”,在“动”与“画”的关系中,更强调“以画为本”。受传统美术思维影响,“动画片”在中国一直被称作“美术片”,被国人引为自豪的水墨动画、木偶动画、剪纸动画等其实就是综合大量传统美术元素与连环画方法(如造型、构图、纹样、色彩、脸谱、图案、木雕等)而“动起来”的花鸟画、山水画、版画、剪纸画。“以画为本”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平面思维,它局限于用“点、线、面”来处理角色造型,形成不了立体、多维、层次、整体、动态的动画形象特征。而单向性的平面扩展与延伸,构成不了真实、复杂、全方位的时空关系与故事结构,也难以构成复杂的肢体关节结构,发展不出具有强烈弹性和延展性的激烈动作。与“以动为本”的美国动画所传达出的那种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般的生命感、运动感和力量感形成鲜明反差。这也是国产动画角色造型单薄、场面调度贫乏、不擅长运用视听语言来叙述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ナ艽统艺术审美精神影响,国产动画在审美意境上呈现出一种温柔敦厚、以静为美的审美趋向。有时候为了追求那种静雅、平和的审美意境,甚至不惜牺牲故事结构与镜头运动的特性。不善于刻画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不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不善于设计纵横交错的悬念与冲突,叙事结构长期停留在以简单二元对立的矛盾叙事开始到大团圆结局的模式上。对人物内在心理情感的表现往往要求克制平和、含蓄内蕴。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静态”文化,求安、求和、求静、求稳是它的性格。《礼记•乐记》有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内心修养与平静,道家主张“心斋”“坐忘”“虚静无为”,二者都要求克制、剔除人的内在生命冲动与情感宣泄,主张以丧失个体意识来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都主张以和为美,以静为美。中国传统艺术强调圆融平淡、中和静远;虽然也主张以情为本,却要求哀伤有节,讲究不激愤、不肆意;面对命运冲突,多凄婉感伤而少意志抗争。这也是许多传统艺术作品虽多有潜移默化之效,而少有振聋发聩之作的重要原因。

ノ幕乃一个民族社会历史的人文积淀,文化的基础是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透过其庞大的符号象征体系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之中,进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在影响。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肯定就必须建立在批判性扬弃与创造性转换的基础上,只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动画之间深层内在的关系(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才能真正发现传统文化对民族动画发展的现代意义,而不至于深陷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的泥潭从而丧失开拓创新的机遇与能力。

注释:

ア [美]鲍勃•托马斯:《沃尔特•迪斯尼传》,付丹青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ア 《论语•阳货》。

ア壅鸥云:《生命的栖居与超越》,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ア 《老子•十二章》。

ア 《庄子•l箧》。

ア 涂先智:《动画短片制作》,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作者简介] 张耕云(1964― ),男,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万里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上一篇:《功夫熊猫》:天真烂漫的中国式武侠 下一篇:《2012》:悲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