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背景下“双语”主持人的优势

时间:2022-08-25 04:30:41

全球传播背景下“双语”主持人的优势

随着我国媒体对外大传播的推进,能交互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节目主持的双语主持人应运而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2年开播的音乐节目《欢乐调频》由王璐与Rick双语主持,深受听众喜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强力推出的《北京外语广播》集合了《搜天下》《音乐广场》等汉英、汉日、汉法、汉德多语种的双语主持人的出色表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滨海广播于2002年开播的双语节目《老外》,构建了一个打破传统英语教学中“结巴英语”的弊端,让民众轻松愉悦地学习外语、了解世界的平台。北京电视台2000年开播的大型谈话节目《国际双行线》,阳光卫视的专访节目《杨澜访谈录》,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播的由芮成钢主持的《环球财经连线》……双语主持人面对中外嘉宾双语直接应对,信息沟通及时,摆脱了翻译转述的隔层,让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在节目中交流、碰撞、融合,在全球传播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双语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双语播音主持与双语能力不能完全对等,它不是两项单语播音主持的简单相加,而是交互使用两种语言播音主持。节目主持人的双语能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双语能力是指建立在双语听知能力、双语感知能力,甚至幕后采编、编译能力基础之上,进行双语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包括双语播报、双语即兴表达、现场口译等能力。而隐性双语能力则指包括双语听知能力、双语感知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非语言表达方面的双语能力。①主持人要和节目现场的中外嘉宾一起,双语共同交流一个话题,双语驾驭一个谈话场,此时,在播音主持技巧这个环节上,双语如何完美架构一次创作?节目现场双语比例如何控制?双语如何自如转换?如何适应多文化语境的变化?如何才不会成为扩大受众面的一个障碍?如何在全球化传播链条上进行跨文化表达?双语如何体现新闻直播魅力,成为全球传播话语体系的一支软力量……双语播音主持远不是单语播音主持所能涵盖的,更不是两项单语播音主持简单相加就可得来的。和单语主持人相比,主持人双语驾驭节目的能力体现着双语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双语主持人的作用与意义

在新闻直播中,双语主持人有利于增强新闻播报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优秀的新闻直播主持人除了具备外交家、战略家的睿智头脑和高度的责任感、新闻敏感外,还应在双语的即兴口语生成能力、语种转换的适应能力、双语转换的即时性和准确性方面更具优势,增强新闻播报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对“9・11”事件,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都做了现场直播,同步报道新闻事件,多角度分析新闻事实。凤凰卫视新闻主持人陈晓楠和陈鲁豫“双语”驾驭从容不迫,留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陈晓楠第一个冲上主播台,那句家喻户晓的“对不起,我没化妆”成了今天探讨主持人新闻素质的美谈。十一点十五分,美国总统布什向全世界发表讲话,主持人第一时间为观众做同步翻译,让观众真实了解实地状况,紧随事态的发展。主持人对事态发展了然于心,现场驾驭一气呵成,双语挥洒自如,新闻播报及时、准确,使观众不得不叹服其双语应对迅速到位的能力,叹服主持人真正能够“胜任”第一时间的话语权。反观中央电视台报道,李庆庆的翻译量很少,给人感觉似乎自信心不足。事实上,李庆庆曾经长期驻外,英文功底很扎实,完全具备双语能力,只不过她的权限只是监看桌上的两台笔记本电脑,将新华社和某些英文信息传给主持人,她不负责播报新闻,对突然出现的讲话进行翻译也超出了她的职责范围。李庆庆只是翻译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主持人,双语不能落实到主持人的话语权上,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何谈直播优势?

国际突发新闻的抢发不能等待同声传译,无法随时配备翻译人员,即便有同声传译条件,通过第三方翻译人员过滤后的信息,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也可能受到影响,拥有话语权的主持人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又快又准地理解信息。新闻直播的时效性越来越要求主持人具备迅速出镜播报新闻的能力。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双语主持人是使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发挥影响的潜在力量。

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评论是“新闻大炮”,过去播音员主持人“单语”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无法驾驭今天的“新闻大炮”了。当今,媒体在第一时间连线技术上已不成问题,“连线采访”已成为各家媒体普遍采用的报道形式,但是“单语”连线采访越来越不能胜任多元信息的采集与评论。国际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我们”的声音在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第一时间引用国外媒体相关评论,也无法越过语言这一关。双语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卫星异地传输、双窗口或多窗口与说外语的访谈对象面对面交流时,可以克服语言障碍,无需等待翻译和同声传译转述,双向沟通,直接反馈,保证了谈话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双方语气口吻、表情态度切实可感,交流的信息更为准确丰富,主持人开掘信息也更为深透。运用双语主持人,有利于演播室及时处理中英文信息,在与前方连线的大量信息里深挖细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即时评论;或者迅速现场出镜,随时采集外文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评论,占领新闻报道的言论空间,提高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能力。

现场的同声传译只能被动地复制信息,而双语主持人却能够双语处理信息、双语驾驭节目。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面对来自战争一线的英文信息,中央电视台直播室的总主持人无法应对,身边不得不顶上一位翻译,“主持人+翻译员”的“组合式双语主持”无形中削弱了主持人的话语权。在节目运行中,尤其在处理国际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主持能力和双语能力很重要,这两种能力应该集于一身。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双语播音主持作为一种媒介话语权,是提高媒体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挑战“西强我弱”全球传播不平衡话语体系的一种力量。一旦有更多的播音员主持人进入双语的话语空间,中国媒体在国际舞台的能量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在多样化的节目形态中,发挥着交流和组织作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环球财经连线》由芮成钢双语主持,他在演播室用英语与国际观察员连线对话,用汉语点评,双语转换自如,成为央视经济节目一个不可多得的看点。《国际双行线》两位主持人张蔚和姚长盛(英汉)双语合作,组织了一个多元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对话空间。而国际化晚会更是需要频繁使用双语的主持人,2006年,“凤凰卫视十周年台庆晚会――凤凰因你而美丽”中,为了适应与外国嘉宾交流的需要,主持人许戈辉、陈晓楠或翻译、或补充、或引发,在双语配合下,仪式的庄严性与人文织,双语主持人的语言智慧为晚会增色添彩。再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赫然以“双语”冠名播出“双语中秋晚会”,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多个频道同时现场直播,令海内外观众耳目一新,一举夺得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白金奖”,这也是中国电视文艺界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大奖。

目前,新闻、综艺、体育、经济、少儿等节目都广泛采用双语主持。双语主持人在更为广泛的双语节目形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将影响未来主持人的发展趋势。

双语主持人的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双语主持人是文化差异的中间人。同一句话,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眼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是脱口而出中国的长城、京剧、汉字、中国结,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者孔、孟、老、庄,或是奥运会上穿超短旗袍拉二胡的小姑娘?这些我们自认为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东西有时并不能被外国人理解和接受。申奥成功后,人们盛赞张艺谋申奥片的同时,争议最多的一个镜头是――北京老人提着鸟笼遛早儿的画面,这可是北京人轻松美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中,把鸟关在笼子里却是不人道、不文明、不环保的表现。文化的差异让人产生距离,双语主持不仅需要“语言”的表达能力,更需要“跨文化”能力。

双语主持人犹如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转换器,双语播音主持不是对东西方话语系统的全盘复制,而是在文化的净化、同化和抵御方面发挥传播和把关作用②。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双语主持人做“引路人”;在世界文化融入中国的过程中,更需要双语主持人做“把关人”。无论是在演播室还是在新闻直播现场,双语主持人的出现,不仅能解决缺乏语言工具的尴尬,还能通过双语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转换器功能。

《圣经》说,人类原来都说着同一种语言,希望联合起来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打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们不能互相沟通,通天塔的大业就此搁浅。当今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双语主持人的出现,在更为广泛的空间里连接起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人们,犹如在重新建造一座文化的通天塔。(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本文责编:黎莉

注释:

①②赵琳:《双语播音主持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版。

上一篇:“天花板”是这样被捅破的 下一篇:名人“触电”热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