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节奏的把握

时间:2022-10-14 12:52:24

从美学上来说,节奏应该是属于形式规律范畴的,而和谐则是节奏的最高美学境界。每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它通过视听形象的变化来体现纪录片的韵律,并以此影响和制约整个片子的脉络,发挥其独有的艺术功效。决定纪录片节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性质而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是内容。客观世界生活的流动,即片子中事件、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其节奏的松紧张弛。对于以真实为前提的电视记录片来说,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制片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是形式。制片人围绕本片主旨的需要,以各种电视表现手段来剪辑、表现视觉画面,再加上摄像机的运动及音乐音响等各种外在技巧的运用形成的节奏。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把握、利用好这两种节奏对其作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内容的节奏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懂得流动的生活本身就孕育着节奏,纪录片创作者要做的不是改变它,而是把握、利用它,以此来表现生活内在的规律性。纪录片的情节不像故事片那样可以虚构,而是经过编导精心地选择,灵动地拍摄而捕捉到的事实。这就需要创作者对拍摄对象充分了解,对已经发生的情节反复研究,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有一定的预见,然后细心地观察和寻找,做到既心中有数,又严阵以待,这样展现在镜头中的生活既真实可信、按生活原有的节奏流动,又凝练概括、能反映生活本质、时代特征。

纪录片的内容一般由具有明显矛盾冲突因素和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片断组成。对于前者,纪录片创作者可以用概括的方法来提炼并加以强化,让生活本身的矛盾和人物的性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情节内容,这就自然形成了纪录片内容节奏的脉络。对那些不是由完整的故事情节构成的,而是由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片断组成的内容,则必须通过编导的蒙太奇手法,把一些镜头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在观众面前托出本片的主题。在节奏的安排上应以吸引人们的兴趣和引起人们的感情震动为目的,要根据片子主题的要求和所占素材的情况来决定纪录片节奏的结构安排,绝对不可以为了情节而设置情节。我们可以通过镜头语言的变化来不断破坏观众固有的心理程序,造成视觉上的新鲜感,使画面形象与观众的心理得到同化,所以在处理内容性节奏的时候不能照搬生活,没有变化。

纪录片由于具有纪实特征,更需要用节奏的变化去调动观众的心理感受。在生活中,纪录事实本身发展的快慢缓急,是形成节奏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纪录片总体节奏的安排上,首先要从内容出发,从众多活动本身来形成内容性节奏的过程出发,像张艺谋导演的北京2008申奥片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总体上来看,作品的节奏明朗、欢快,作品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历史、现状,有中国人、外国人,但在快节奏的总基调中,每一部分内容却受到它固有的内在节奏因素的制约。如在叙述老百姓悠闲的生活和脸上幸福的表情时,就用了平缓、柔美的视觉语言,形成一种舒缓、轻松的节奏;叙述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不断强大的时候,就用了快速多变的节奏,洋溢着一种昂扬、振奋的情绪。最后在鼓声响起、中华巨龙腾飞而起的时候,片子采用了沉重、威武的基调营造出一种肃穆的庄重感和历史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这样的节奏被带到一个更高层面的境界中。所以当我们决定用内容的节奏贯穿纪录片的始终时,要对各个事件本身的节奏因素有所了解和把握,再用适当的变化来调节因单一节奏延续时间过长造成的疲劳感觉。

笔者在拍摄《左溪村记事》中,也注意了对内容节奏的把握。为了保护钱江源头的水源,村里的那些违章建筑到底要不要拆?如何一步一步地让村民具有自觉的环保意识,顺利完成拆除任务?出现矛盾、解决矛盾;再出现新的矛盾,再解决新的矛盾……直至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事件的本身就有一般矛盾发生、发展、解决、再发生……笔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种节奏,一紧一松,有张有弛,既照顾到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又符合生活的真实。

其次,在把握运用纪录片内容中蕴含的节奏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利用一些其他手段来营造一种最适合主旨的节奏。从某种意义来讲,形式性的节奏更注重的是画面主体变化的效果和单一镜头语言所产生节奏的运动状态。按心理学反射机制的认识,视觉艺术是利用视觉图像对眼睛发生作用,使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用以引起并增强心理感受。这是一个视觉向心理感受传递的过程,根据这种心理过程,我们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中也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剪辑来产生一种视觉节奏。这就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影视作品是用声画记录形象来重现生活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重现了平常观看事物时不断寻求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当然这节奏的慢与快,还是由场面的情绪内容所决定的,制片人所要做的,就是努力用蒙太奇的眼光在生活中拾取材料,对时空进行分解与组合。

表现抒情内容或宏大场面,可以用较长的镜头组接,而表现强烈动感或欢快、紧张等气氛时,则可用较短的镜头,造成不断高涨的气氛,有助于促进观众心理节奏的加剧。纪录片《丰收》为了表现农民联产承包粮食丰收的喜悦心情,片子开头就将敲锣打鼓放鞭炮的特写镜头与农民欢笑的脸部特写交替剪辑,用不断变化的组接方式来产生富有节奏感的热烈气氛。而那些奥运集锦的纪录片,更是利用内容上的对比因素来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如冷与暖(滑冰和游泳)、刚与柔(滑雪和花样滑冰)、力量与技术(举重与体操)等,都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觉,使节目内容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韵味。

同时,用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画面的编辑及音乐背景的选用来营造一种外部形态变化的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运动速度越快,节奏感越强,反之就越弱。灵动的拍摄,可以让一些静止的东西运动起来,并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美国纪录片《兄弟连》有一段内容就是利用摄像机运动速度的变化来表现美军在遭到德军阻击时的情形。当摄像师肩扛着摄像机通过窄窄的小路,在行进过程中拍摄的时候,这种主观运动镜头的变化好像让观众置身于真实的现场,身边的路牌和那些静止的物体全靠摄像机的运动速度来控制,这一动一静的表现方式,暗示着战斗随时发生。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让观众屏住呼吸等待那一时刻的爆发,观众紧张的心理节奏随着摄像机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所以对于那些优秀的摄像师来说,当他扛着摄像机在拍摄的时候,事实上是用自己的身心去创造一种节奏韵律,让观众的感官紧张起来,去努力思考镜头带来的新的视觉领域中的奥妙。

当然,形式性节奏的内容不是光靠画面的后期制作和摄像机的运动来完成的,有时还可通过音乐的节奏来取得它的视觉效果。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关键在于综合处理,音乐因素在作品的创作中是不可轻视的。纪录片《迁徙的鸟》是一部获奥斯卡大奖的经典作品,该片反映的是鸟类迁徙的过程,片子在用音乐来处理画面的节奏上几乎达到了完美的意境。宁静的河水,空中飞来一群候鸟,陆陆续续散落在河面上,候鸟迈着轻盈的步履在水中起舞,这时音乐渐渐响起,候鸟好像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而翩翩起舞。此时观众听到的绝不是一般的音乐,更像是大自然中回荡的那种天人合一的、永恒的天籁,这种声音一旦溶入到候鸟起舞的境界中去,观众似乎再也听不到音乐了,而只是感受到了一种最自然和谐的生命节奏。

总之,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内容中所蕴含的节奏与形式上营造和渲染的节奏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必须在纪录片的编辑过程中达到有机的统一。尽管在表现形态上它们有时可以有局部形式上的不一致,但在深层结构上它们必须是一致的。形式上的节奏既要考虑到镜头段落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持与作品内容节奏的高度统一,以此形成节奏共振。可以说,节奏共振为挖掘纪录片的节奏感染力找到了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因为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走向一种美的和谐。(作者单位:衢州广电总台)

本文责编:陈道生

上一篇:现场直播中主持人的心理调适 下一篇:标点符号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