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时间:2022-08-25 01:41:18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摘要:自2012年开始,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开始探索以业务量统计的形式对生产班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刚开始以手工记录的形式进行统计,但统计工作量庞大、统计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规范业务量统计方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研制了一套精益化管理系统,将生产管理系统的工作安排、两票等数据通过软件计算,结合民主测评功能,直接得出业务量统计结果,大大提高了绩效结果的公信度以及绩效评价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业务量统计;软件系统;绩效评价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5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25

1 概述

变电管理一所是东莞供电局属下的一线生产单位,在组织架构上,下设6个分部及18个生产班站,共有员工357人,其中生产人员321人。为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价,打破过去“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的劳动分配局面,变电管理一所根据运行、检修、继保自动化三个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各专业日常工作的量化评价标准,并研发了“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优化了生产人员的绩效评价方法,实现全面、高效、客观地评估生产人员的业绩表现。

2 工作思路

随着广东电网公司生产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强化了生产管理全过程控制,东莞供电局采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生产管理的最主要平台,生产人员的每一项业务都可以在生产管理系统上查询到,即生产人员的业务量可以从生产管理系统中得到完整、可靠的数据支持,并且数据比较完整和规范,利于后续统计处理。需要评价生产人员的业绩情况,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确定业务量的统计原则。每一项工作的难度、重要性、所费时间都不同,所以每一项工作在作业务量统计的时候应当有不同的权重,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业务量统计原则,是保证生产人员业绩评价公平公正的前提。评价生产人员的业务情况,除了要评价“量”以外,还要评价“质”。为了确保生产人员的工作质量,业绩评价需要增加民主测评环节,让上级、同事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确保业绩评价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 开发与应用

3.1 制定统计原则

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列出该专业的主要业务内容,通过讨论和民主程序,确定每一项业务的统计方法和权重。变电运行专业的统计原则如表1所示。

3.2 系统开发与应用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业务考核端、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审阅端三个部分(如图1)。

图1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构成

图2 业务考核端界面

业务考核端由Excel的VBA编写完成,其界面如图2所示。考核端主要是通过关键字搜索,将从生产管理系统导出的生产计划表、工作票统计表、操作票统计表的数据导入到业务量统计软件中,然后通过所定制的统计原则,计算出业务量,再结合民主测评的结果最终得出生产员工的业绩评价分数。

业绩评价分数结果出来后,生产人员通过网络将结果上传到业务审阅端,相应的数据存于SQL Sever数据库中,部门绩效管理人员通过业务审阅端审阅上报的数据(如图3),以确保数据的合理性。

图3 业务审阅端审阅界面

3.3 系统使用的注意事项

(1)统计原则的制定要科学合理。统计原则是业务考核端业务量统计的核心,如果统计原则设置得不科学,各项工作任务的权重不合理,就会直接导致最后的业务量评价结果不公平,使业绩评价失去公信力;(2)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录入生产管理系统。业务考核端的数据来源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为了确保业务量统计不出现遗漏,某些临时性的工作,例如抢修、临时的文案工作等,都应该录入到生产系统中,否则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3)录入生产管理系统的生产计划必须规范,同时满足业务考核端的关键字匹配原则。因为在统计数据时,业务考核端是通过抽取关键字来匹配公式进行计算,加入关键字不正确,就会导致统计结果不准确。

4 结语

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将生产管理系统里面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记录,通过一定的计算原则换算出最后的一个得分,从而评价该员工的工作业绩情况,其主要目的就是达到以员工的业绩情况来实施劳动分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来看,精益化绩效管理系统的使用得到了生产员工的普遍认可。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网的发展,电力生产员工的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也应该随之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生产员工绩效评价科学合理地运作。

作者简介:卢志健(1983-),男,东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变电运行。

上一篇:基于博弈论的节能量保证型EPC合同决策分析 下一篇:人文情怀下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