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出效益 种茶富农家

时间:2022-08-25 09:06:36

如今,走进遵义茶叶专业村,星罗棋布的茶园如同一块块碧玉镶嵌在山间,阵阵清风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生态茶叶村、有机茶基地……一个个茶叶专业村的兴起,一座座新房的矗立,一条条水泥路的串通,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新分工:打造产业规模化

韩周华是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一位普通农民,从1996年起开始种茶,家有茶园7亩。以前他除了种茶,还要自己加工,然后挤车到市场上去卖,一年下来纯收入不过二三万元。近几年来,他发现收购茶青比经营茶园要赚钱,于是将茶园以每亩600元租给他人种植,自己则一心收购茶青。每年自进入3月茶园开采以来,他每天都非常忙,但和过去不一样的是,他不再在茶园里采茶,而是在村里直接收购茶青,然后送往大型加工厂。每天至少收购二三百斤,纯利上百元,年收入超过5万元。

享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核桃坝村,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加工、卖茶。村民们往往是顾得了采茶就顾不了销售,加工赶时间,走路打转转,心里直慌神。为了卖出去,还得赶到10公里外的县城,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遭遇收茶叶的老板砍价。

随着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村里茶青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民们的市场意识逐渐提升,一种新的茶产业的分工趋势凸显,越来越多的茶农走上了越来越细的分工分业之路,且分工带来的效益倍增。

村支书陈廷明告诉记者,市场大餐激活了核桃坝人坚定走分工分业的产业化之路,村里过去的几百家炒茶坊自然淘汰到现在只有20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大户。7户村民还发起组建了总投资150万元的核桃坝村四品君茶业公司,成为该村茶叶加工、销售和茶文化营销的“航母”。

分工的细化,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可喜的种茶效益。全村现有801户人家,拥有茶园5540亩,人均1.7亩茶。2008年,全村茶叶总产值4600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其中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80%。

新生态:引领健康新生活

记者行走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只见万亩茶园青翠欲滴,茶海里一群群的采茶人忙碌地采摘着茶叶。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绿色生态茶园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田坝村位于凤冈县西北部,是遵义市人口、面积最大的村之一。过去,由于缺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艰难。1999年,为改变落后面貌,凤冈县利用当地土质富含锌和硒的特点,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耐旱、附加值高的有机茶。

围绕这一生态兴茶新理念,该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有机茶种植,对茶园施肥、施药等关键管理环节按照有机标准进行,严把质量关,打造绿色、生态、安全、健康锌硒茶。

新尧组的陈明是地道的茶农,现有茶园15亩,投产茶园8亩。养猪4头,通过“猪、沼、茶、林”模式发展有机生态茶,每年光是卖茶青就能赚三四万元,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村主任周朝利介绍,田坝村有机生态茶产业呈现出喜人景象,一是品质好。天然的富锌富硒土壤,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小区气候,为培育优质茶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规模大。全村盛产茶园11000余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8728.5亩,是全国及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三是企业强。共有大型加工企业8家,经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加工企业3家。四是品牌响。涌现了“绿宝石”、“龙江”等知名茶叶品牌,在部级的茶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12枚。

目前,全村“猪―沼―茶―林”模式种出的有机茶户均达1.5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有机茶仅茶青每亩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如今,田坝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8%飞跃到当前的80%,成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之一、国家三A级农业旅游示范区。

新观念:提升发展后劲

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距县城6公里。近年来,依托本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村民转变生产观念,短短几年,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有名的茶叶专业村。

就在几年前,金花村由于200多亩老茶园管理滞后、品种老化,基本没有产生效益,群众对种植茶叶顾虑重重,不愿种、不敢种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了让群众尽快转变观念,走上茶产业这条富民路,(下转第40页)(上接第39页)村支书潘本启没有急于求成。他经过实地考察后,引进了市场好、价格高的优良品种,号召村组干部、全体党员带头种茶,自己也率先用好田好土种了2亩,并请来茶科所的专家现场授课,指导改良了村集体原有的200多亩茶园的品种。

不到三年时间,新栽种和改良后的茶叶就上市了,且收入十分可观,揉制的茶叶有的每斤卖到100元以上。为此,潘本启趁热打铁,逐组召开动员会,群众栽种热情空前高涨,茶产业发展工作得以迅速推进。

2004年,金花村村支“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并克服土地征用等困难,说服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总投资15万元的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成为遵义市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在春茶交易时期日交易量近20吨,日交易额达40余万元。市场的红火带动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兴起和周边区域茶青市场的发展。

潘本启说:“为实现市场规范化管理,市场每天开市时间规定在下午六点,既保证了村民足够的采茶时间,也维护了价格稳定,促进了买卖双方公平竞争,提升了茶叶发展后劲。”

观念一变天地新。如今,全村茶叶面积已从原来的200多亩增加到4000多亩,人均茶园1亩多,茶叶已成为该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原来村里的200亩茶园承包费也从几百元增加到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大幅度增长。村民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现在的4900元。

资料显示,遵义境内拥有茶农30余万人,所持有茶园面积在25万亩以上,占茶园总面积的48.5%。在这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中,湄潭、凤冈、余庆等县涌现出了13个茶叶专业示范村,仅湄潭县,到2008年初就有茶叶专业村7个、重点村28个,涉及茶农2万多户、10万余人。这些不仅为遵义的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和新典型。踏着黔北遵义建设100万亩茶海的步伐,这些茶叶专业村在茶产业道路上高歌前行。

上一篇:咋用节能灯才会节能又延寿 下一篇:小冬枣成富民树